第23部分(第3/4 页)
电气维修工作,有实践经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很受学生欢迎。他受到学生的爱戴,跟别人比起来,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民从不满足现状,他受聘于巴西最高学府,很早就是正教授,并在学术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他仍然不辞劳苦,继续深造。巴大教课六年,就有一年的公休。1976年他还利用公休时间,进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进修,取得生物电子工程硕士。甚至远赴美国哈佛大学,修完博士学分,没有参与考评,离哈佛博士仅是一步之遥。
正民不准学生偷懒。有的以为期中成绩好,期末考试就不必努力,反正平均成绩及格就可以了。他故意不公布期中测验成绩,并且以固定比例淘汰的方式,激励学生不懈怠地学习。巴大的图书馆从不关门,二十四小时开放,每到考试前,只见学生彻夜苦读,生怕被淘汰。几年后,儿子定一考进巴大,在图书馆里,每每看到父亲的学生,都不敢靠近,生怕他们会不满,在背后咒骂父亲。可是,事实证明正民是对的,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丝毫没有降低。
他的办公室,经常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都是来讨论功课的,其中还有很多学生是他从来没有教过的,也来请教问题,他诲人不倦,有求必应。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他都抄录下来,翻阅资料,钻研深透,然后再告诉学生。再加上师生之间互动讨论,即使碰到高深难懂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所谓教学相长,真是一点不假,杨从学生那里也得到不少启发。他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发明了携带式心电图机和移动电话。
他有求必应,热心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段时间,他吃住、看书,都跟学生在一起,简直成了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的情谊,也情同父子兄弟。在巴大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从来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常常过了就餐时间,还有一群学生围着,谈学习,谈生活,不肯离去。他对学生的私生活,如交友、处事、待人接物、前途等问题,都真心诚意地给予指导。他常常介绍自己成才的经历、教子成功的经验,很受学生欢迎。
第六章 奇遇纪实(6)
他曾对一位刚来校的华人教授说:“教书的目的是要育人,如果只管教书而不管育人,书是教不好的。要言教,更要身教,身体力行地显现出你的爱心来。上课讲慢一点,细一点,同时辅导学生也耐心一点。”
有一次,他遇见一位学生,这名学生向其父母介绍:“这就是我常提到的杨教授。我上大学时,他劝我晚点找女朋友;上研究所时,劝我晚点结婚;去美国读博士前,又劝我晚点生孩子。”其父母笑着称赞他是“父母教授”,像自己的父母那样照顾孩子。还说,他们在家经常听说杨教授的事迹。家长与他还没有见面,已熟悉了他,像老朋友一般。
还有个学生叫马诺奥,年幼时曾患小儿麻痹症,四肢弯曲,不能走路,只得坐着轮椅上课。正民鼓励他:“身残志要坚,有不懂的地方就要问,我在楼上办公,你不能上楼,有问题叫同学叫我,我一定会来的。”马诺奥感动得流泪,紧紧地拉着教授的手不放。这位学生受到鼓励,发奋图强,努力上进,后来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创下全院的历史记录,后被巴西总统府聘入技术室,担任工程师之职。
每次学生毕业,目送一批学子离开校门,进入社会,正民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欣慰。回想起,他们四年前,刚进校门时,多么天真幼稚,而现在却变得成熟稳重,进退有据,将来都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教育工作虽不敢奢求“一树百获”,但至少要使他们学有专长,得到谋生之技。希望他们服务社会,不要抛弃所学专业,不要忘了肩上的责任,卓有成效地向前迈进。
刚去时,巴西的华人老师很少,除他以外,就是廖教授。廖是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博士,专攻核子物理。想不到,在异地他乡遇到同胞,血浓于水,不久他俩成为好友。后来的华人教授,还有何和林等八位。二十多年来,正民教过的学生就有两千多人,很多人在政府机关担任要职,每到一个城市,总会遇到熟人。平时,常有人带着家眷探望他,所以他虽在异国他乡,长期夫妻分离,却也并不寂寞。
巴西人热情豪爽,喜欢主动帮助别人。他们热情洋溢,尊师重道。不但学生本人,连同他们的父母兄弟,叔伯姑舅,也都跟教授们建立了友谊,有了密切的关系。正民到机关办事,总是得到热情的帮助。他已经真正爱上巴西人,不能与他们分割了。
由于谦逊而诚恳的努力,跟学生有了深厚的感情,在每学期的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