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待耶律谐理退下,寇准对李继隆、高琼道:“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论契丹人摆下什么阵型,我们自可观而破之。更何况当今圣上已经御驾亲临澶州北城,明日登高一呼,我军将士自当以一敌百,大破敌军。”
李继隆和高琼听到御驾已经亲临澶州北城,都是大为振奋,于是三人又计议了半日,谋定破敌方略。
第二日,澶州城外号炮连天,大契丹国大军再次出动,在澶州北城外摆下一座巨大的大阵。此阵称为“太乙混天八门阵”,分别以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
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每阵由一军二千五百人组成,中军共十六军四万精兵,由萧挞凛亲自统帅。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每阵共六军一万五千精兵。
周围八阵加中军总共六十四个小阵,与《周易》别卦的六十四卦相合,合计十六司,共六十四军十六万精兵。
六十四个小阵中,大契丹军前排为弓弩兵,中间为长枪兵,后排为短刀兵,两侧为精锐骑兵。十六万精兵中,骑兵却占了半数,阵前还设置了冲车、鹿角、铁蒺藜等障碍。
八门中,休、生、景、开为“四吉”,伤、杜、死、惊为“四凶”,吉亦为凶之凶,凶亦为吉之吉,彼此相穷,循环无穷。
太乙混天八门阵的排列,实际上是一幅“后天八卦图”,旌旗排四角,刀枪摆八方,循环无定数,进退有章法。整个大契丹军大阵真正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杀气滔天。
大宋军这边李继隆大将亲自统兵出战,高琼率军镇守城池,采取的是众人商议的以阵破阵战法。这次澶州城下的战役,却是大宋和大契丹攻守易位,以往皆是大契丹军主攻,宋军主守,这次是大契丹军布阵,宋军破阵。
李继隆没有采用宋太宗赵光义创造的“平戎万全阵”或者宋军最常用的“常阵”,而是布下攻击战阵“天地人三才阵”,皆因“平戎万全阵”和“常阵”两个阵法都是以防御为主,不利进攻。
宋军“天地人三才阵”分左、中、右三个子阵,每个子阵皆再分成天、地、人三个子子阵,其中“天”为先锋队和策先锋队、“人”为主力中军大队、“地”为策殿后队和殿后队。大宋军编制为厢、军、营、都四级,厢辖十军,军辖五营,营辖五都,都编一百人。
先锋队是头前开道的部队,全是骑兵,共二十五都,每都一百骑,共二千五百骑。策先锋队是策应先锋之部队,布置在先锋后方成阵,全是刀枪兵,也是二十五都,合计二千五百人,身上无甲,都是敢死之士。“天”字阵共五千兵力。
主力中军大队以弓弩兵在前,步军刀枪兵在后。其中弓弩兵五千,布成“弩阵”。弓弩兵使用的武器是由马遥先生督造改良的蹶张弩,而非普通的臂张弩、腰张弩。
蹶张弩拿脚踩踏机括发箭,使用时将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脚掌俱揣入拇内,紧接弩劈,撬上腰钩,钩住弩弦,两手拉腰钩索,两脚掌往前一蹬。劈体往后一倒,一齐用力来开弩弦,挂上机括。
五千弓弩兵分成三排,从前至后,第一排瞄准射击,第二排上箭进弩,第三排上弦。进攻时,第一排射击后,弓弩兵通过两排之间的空隙,回到第三排身后上弦,第二排进弩之后,进入瞄准射击状态,如此循环反复,是为弩阵。
这五千弓弩兵之后,是中军的其他一万五千名士卒,“人”字阵合计共二万兵力。
策殿后队即策应殿后部队,在主力军以及殿后部队之间成阵。殿后队在主力军后方布阵,以备拒敌后方之危。“地”字阵合计五千兵力。
左、中、右三个子阵,各自有三万兵力,李继隆合计亲统九万大宋军前来破阵。左军由名将高继勋统帅,右军由慕容德业统帅,中军由李继隆亲自统帅。
天地人三才阵讲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三又得九,九九归一。李继隆命三军攻击大契丹军太乙混天八门阵的休、生、开三个吉门。左军打生门,右军打开门,中军攻击休门,左右两军为虚,中军为实,虚实相应。
但见宋军连环弓弩齐射,先锋和策先锋开始突击。大契丹军大阵中军里面,旌旗挥舞,战鼓雷鸣,休、生、开三门将士得到命令,开始迎击宋军攻势。
一时间双方大阵上弓箭四射,人仰马翻,喊杀声震天大作。宋军胜在武器新颖,强弓劲弩威力巨大,大契丹军胜在骑兵众多,单兵战力更胜一筹,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