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页)
律吗?”沉默良久之后,他忽然问她。
这个问题,不再她的预料中,她愣了愣,不知道她为什么问这个,摇摇头。她确实没有去关注过佛教的理论,因果是听说过,定律却是不知,以她那点认知,只能说是不知。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像播下了一颗种子,当客观条件成熟的时候,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种子是因,外界条件是缘,因缘聚合,就会结果。我们现在体验到的每一件事和物,都是以前种下的种子成熟后的果实。”
他停了下,看了看筱薇的反应,她看起来很茫然,问道:“你是不是看过朗达拜恩的《秘密》?”
他是怎么知道的?她疑惑,但还是点了点头。
“你相信吸引力法则吗?”他问。
“应该是相信的吧。”她说,有一段时间,她觉得这个法则真是奇妙无比,后来工作忙,一心想着他,渐渐就忘记了。她说应该,而不是直接说相信,是觉得自己也没有百分之百的相信。
“朗达拜恩所说的吸引力法则,是指人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类似于脑电波,而这种频率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从而将人思维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事物吸引到我们的面前。好的念头吸引好的实物和情境,坏念头吸引坏的实物和情境,对吗?”他求证地望着她。
她点点头,看得出他了解过。
“那我就用你的吸引力法则来阐述佛教所说的因果。佛教所说的因,就是吸引力法则中的思维活动,果就是吸引来的事物和情境,可以理解吗?”
她再次点头。
“但不是所有的念头都会立刻变成现实,有些念头马上就会出现结果,但更多的会过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看到结果,对吗?”
筱薇点头。就目前来说,她能做的就是点头和摇头了。
“从吸引力法则来说,是念头的强弱问题,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是客观条件是否成熟的问题,念头只是种了一个因,播下了种子,因为你的每一天都会产生无数念头,所以我们播下了无数的种子,是那颗种子先成熟,就看客观条件上哪个因先具备了成熟的条件,就是有缘,一旦外界条件具备,种子就能结出果子来。我举个例子,一个人想去桂林旅游,这就是个因,但因为没有钱也没有时间,所以一直都去不了。有一天,他有钱有时间了,这个就是机缘成熟了,于是去桂林了,这个就是果。因缘聚合,才有果。”
这样解释,在筱薇的理解范围内,似乎懂了。
可是,这和他讲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呢?和她要离开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话题有些不着边际,完全没有重点,她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怎么说。
“从吸引力法则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想法,是不是也可以说没有发出共振,就不会有任何结果?”他问。
她想了想,点点头。
他笑了,说:“那我问你,从吸引力法则的角度出发,你作为一个女孩子出生的时候,是谁的想法让你有作为一个女孩出生的这个结果?”
这个问题,超出了她的思考范围了,她相信吸引力法则,但从来没有这么透彻认真地去想过。按照吸引力法则,只有自己的念头才能带来和自己有关的结果。如果人都没出生,又哪里有念头呢?可是要是没有念头,又怎么会有出生这个果出现呢?
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没人说的清楚。
她觉得脑子里有些混乱了。
“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一个人在死前,是不是这一世所有的念头都能够得以实现?”
她很快摇摇头。
“那没实现的念头会怎么办?会随着人死亡而消失不见吗?”
“这个……我不知道。”她觉得自己有些跟不上他的思维了。他看似东一句西一句的问,完全不知道他想要什么结果。
看看时机已经成熟,他缓缓地说:“一个人今生所作所为,播下的因却还没具备条件的结果的,未成熟的因将会决定他下一世,这个就是佛教里所说的轮回。我们的生命就是在不断种因,不断结果,结果的过程中又种因,反反复复中流转,永无休止。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筱薇,我们一见钟情,不是偶然,而是因果循环,轮回的结果,你明白吗?”
他忽然含情脉脉地看着她。
他想说的就是这个?他的思路无懈可击,可是,这个因果轮,轮回说,对这个从小被灌输了唯物主义的筱薇来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