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页)
让梅家买去,以安葬梅兰芳。
梅兰芳被安葬在北京香山的万花山上,这是他生前喜爱的地方。周总理指示,“梅兰芳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应该说,他是属于世界的。我们不但为他修个像样的坟墓,边上还要盖一幢纪念梅兰芳的展览馆。把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功绩展示出来,让后辈们都知道,让国际友人和艺术家们也来瞻仰和缅怀这位属于全世界的伟大艺术家。”
结束语
梅兰芳大师离开我们快五十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常留人间,他的光辉艺术香飘四海,他的高尚品德万世流芳。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建成二十多年以来,众多中外游客前来瞻仰,感受大师、了解大师,也留下了对梅兰芳家乡的美好祝福。让我们用梅兰芳的一句话来做为这个展览的结束语:
为着人民,为着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出我们的一切!
主要参考书:
李伶伶《梅兰芳全传》
徐城北《梅兰芳艺术谭》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
说说孔乙己
一,书生与生财
传统书生,走出来一副清高而迂腐模样,似乎不大考虑怎样生财之事。这情况,文学表现甚多,典型如鲁迅笔下孔乙己,如果他把那读书功夫的百分之一用于生财之道,他的境况也就会两样,不至最后在穷困中死去。那时,穷困中死去的人很多,但孔乙己有学问,未为社会所用,不免令人格外惋惜。在这无声息的毁灭中,有值得深长思之的内容,鲁迅拿来做了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正好相反,他中举了,一世衣食,也就不愁。才中举,就有人送银子、送房子给他,好比投资,图的是日后有权力的加倍的回报。
传统书生不是不懂人生在世,需要有满足个人生活的最起码的财富。只是他认为如果把精神力气,用于生财,未免不合算。这不合算,倒不是为自己考虑,而似乎是为社会考虑的,因为社会不光需要人能为自己生财,更需要人能为国家社会生财,为国家社会建功立业。但并非每个书生都能得遂这种大志,或因为学问才能不过关,不堪为国家用,或因为那个仕途,成了高高在上的事物,他总是挤不上去。既然如此,转而从事某种其它职业就是了,但书生往往不肯这样,宁可穷饿,也还是执着地做个书生,不肯脱掉他的破旧的长衫,因为这成了高于常人的标志,或者说,简直就是候补官僚的标志。但你的长衫毕竟是破的,常人还不能按你想象中的未来高看你,于是就有了孔乙己这样的典型。无疑,这应当由“学而优则仕”负责,它把这条路指得太死了;但如果且不谈“学”的内容,而单说“学而优则仕”这话,那就不能算全错,因为“学而优”的人,比起“学而劣”的人,当然应该为国家首选。问题大约在于“学而优则仕”的后面,缺少着“行行出状元”,所以那意思不完整,造成了孔乙己坚持穿破长衫的悲剧。孔夫子先前就做过各种“鄙事”,没啥不能做的,但他以后是再也不肯做了,原因呢,他要让天下“克己复礼”,回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之世去,志向甚大,小不下来了,成了后世儒生们的榜样。
经查阅,儒学并不反对“生财”,而是认为社会国家个人都需要财富。但它并不指导个人如何生财,它着重探讨社会国家的生财大道,这就是:一,务本节用。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要来得快,去得合理。朱熹引吕氏解释此意:国无游民,则生财者众;朝无幸位,则消耗者寡;不夺农时,财来之较快;量入为出,财去之合理。二,贯彻仁义。上好仁,则下好义,有仁有义,则有始有终。“不仁者以身发财”,上面这样不仁,下面就会不义,府库之财就会非法流失。
这就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番为国生财、理财的道理,不能算全不对。
书生从小读这样的书,随时准备带着这些道理与一身正气傲骨去为国家服务。这原是好事,怎会害了书生呢?一是因为儒家没有教书生在不能为国家所用的情况下,如何为自己谋生;二是它还有另外的一种教导让书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教导除了上面说过的“学而优则仕”,还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类,只指引了做官这条路,认了这个死心眼。其实,做官也有两面,一是可能做个好官,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二是可能做个坏官,贪污*,卖国求荣。为此,儒家以正心、修身要求书生,但并不能百分之百有效,没有办法,只好斥之为“小人”,孔子还骂道:鸟儿都知道飞到哪里就应当停下来,“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