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明节早在古代春秋时期已经产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从殷商至汉初时期二十四个节气已全部制定完成。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太阳到达黄经15度,即为清明节。
清明节,因为时处春和景明之时,枝绿草青,万物欣欣向荣,有祭墓和踏青的习俗。无论祭墓、踏青,均少不得酒。明人刘侗《五杂组》记:“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墓,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
一 酒与中国民俗(2)
这个节日里饮酒是不受限制的。古人在清明时节饮酒并留下大量诗作,唐代白居易写道:
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
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舒缓祭墓之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3)酒与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五日。“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清·宝廷《五日读〈离骚〉》)端即初始,午乃十二地支之一。原来端午只意味着每月初五日。由于“五”与“午”同音,因此,端五又叫“端午”,后来特别将五月五日称为端五。唐时为避玄宗生日之讳,特将“端五”改为“端午”。从此,端午节的名字就固定下了下来。
端午节的形成主要是为悼屈原和辟邪恶。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正道直行,刚直不阿,为实现“美政”理想同奸佞群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以死进行了最后的抗争,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丽之歌。相传他是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的,江中的渔夫闻讯泛舟赶来打捞,费尽周折也末见到他的尸体。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粽子等物扔进江中,一个老医生拿出一坛子雄黄酒倒进江里,认为这样可以保护屈原尸体不为蛟龙水兽所伤害。因而,后世悼念屈原时就多与酒发生了联系,其至把他的《离骚》当成了与酒一样须臾不可离的宝物。《世说·任诞篇》云:“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成名士。”清人屈绍隆提出和酒读《离骚》:“一叶《离骚》酒一樽,滩声空助效臣哀。”宝廷更认为以《离骚》佐酒远胜佳美馔:“《离骚》分年欣喜,年来久未温,姑作下酒物,绝胜肴馔阵。”
当然,仅喝点酒读读《离骚》是远未得屈原精神的真髓的,真正的有识之士都只把酒当成形式,把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当成悼念的实质内容。唐末洪州将军在《题屈原祠》中写道:“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祠堂小水滨。行客谩阵三酎酒,大夫原是独醒人。”宋人徐谓的《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一诗,也表达了对屈原的钦敬和哀悼:“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枪神!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人犹见独醒人。”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旧时,每逢端午节,不少地区都有饮雄黄酒以驱疾除病的习惯。“雄黄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恶、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唐时因科举失意遭到夫人耻笑的杜羔,###年间丧父散母,痛不欲生,啕号终日,几致神经失常。其妻赵氏特在端午节采摘许多夜合花,晒干后装入丈夫的枕套,当他稍有犯病迹象时,即掏一把泡在酒中让他饮用,马上平安无事。有些地方,端午节还饮菖蒲酒、门插艾叶以避恶气。
俗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有不少地方(尤其是北方)并不把端午当成“恶日”,相反,还把它当成喜庆之节来看待。唐玄宗在《端午壬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了端午佳节皇宫盛宴的欢乐情况,美味佳肴,醇醪琼液,树荫浓郁,清风徐徐,他们君臣欢饮终日,吟诗作赋,好不逍遥自在。
(4)酒与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与家人团圆赏月饮酒的日子。
《礼记·祭法》:“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按古制,天子每年春分时祭日,秋分时祭月。秋分,在八月里,而八月是秋季三个月中间的一个月,故而叫“中秋”。秦汉之时,继承了前代的遗风,很重视中秋时的祭月活动。汉代时,天子在八月里要饮经过多次酿成的“酎”酒。明清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