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1/4 页)
朱棣概括为四个字:敲山震虎。显然有人告密了,连燕王府里养大鹅的事皇上都知道了,他在信里还开了个玩笑,说南京咸水鸭好吃,不知北平的咸水鹅滋味如何,他要品尝品尝呢。�
徐王妃很纳闷,是谁告的密呢?葛诚不可能了,几次情报都被咱截获了,他已是一条翻了白眼的死鱼,他送不出去任何情报。�
朱棣哼了一声,恨恨地不让她东猜西猜的了,送密报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她大哥徐辉祖。�
徐王妃认为不可能,他不常到府里来,他是个直肠子,真的看出什么来,会指着你鼻子来质问的。�
朱棣问,他走后不久,他是不是也回南京去了?�
徐王妃说:“是呀,如果是他,他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朱棣说:“你妹妹不是住在府里吗?她不是不怕吊死鬼,闯进过槐树林吗?”�
《永乐大帝》第二十二章(4)
徐王妃解释说,后来她被我说服了呀,她主要是怕出了事会使徐家连坐,我跟她陈明了利害,说明一点谋反的意思也没有,准备谁备不过是自卫,也不能等着别人宰割呀,她就不再说什么了。�
朱棣知道徐王妃对小妹妹感情特殊,向来不允许别人有半句非议,特别护短,所以朱棣的话说得比较温和、婉转。妙锦没城府,幼稚,嘴又不严,有些事不得不背着她点。她知道了倒无所谓,她会告诉大哥的,那就等于告诉皇上了。朱棣又提出建议,最好找个理由送徐妙锦回南京去,省得在这惹麻烦。�
徐王妃说:“这会弄巧成拙,引起她的怀疑,她从小在燕王府长大,她爱呆在这就呆在这吧。我注意她就是了。”�
朱棣在地上走动着说:“幸亏你哥哥到南京时我已离开,否则不知会怎么样呢。”他已意识到,现在真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朱棣与朝廷 势不两立的局面是不可改变的,说到底,他的存在会让当今皇上睡不着觉,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耶?很有意思的是,天真可爱的方行子居然劝他放弃藩王爵位,回南京赋闲,天下就太平了,类似的话,铁铉也流露过,真可笑,他们倒是旁观者清了。�
徐王妃问,这方行子是谁?�
朱棣告诉她,是方孝孺的女儿,也许是儿子。�
徐王妃笑了,到底是儿子还是女儿?怎么连儿子、女儿都分不清了?�
朱棣说,这人她也见过,去年南下吊丧,在临淮关被方孝孺拦住,有一个伶牙俐齿的小将,说话很刺耳的……�
徐王妃想起来了,是个很英俊的少年,白白净净的像个女孩。�
朱棣说,正是他。他现在是皇上身边的宫中侍卫,这次专门带了皇上御笔信追朱的就是他。�
徐王妃忧心忡忡,她也认为,现在是到了决断之时了,她问朱棣想好了没有?�
朱棣回答,不想好也得想好。想退都不行,退无可退,不是鱼死,就是网破。那个方行子还讽谏他,想让他学周公,朱棣说他倒想当周公,可谁是周成王?周成王可没有想把周公赶尽杀绝呀。�
徐王妃又拐到了她的心事上,万一起事,也得把儿子弄回来呀。�
朱棣当然不会让三个儿子送命。但这事很棘手。朝廷 对他不放心,恨不能随时置他于死地,所以他们没动,这次也没把他怎么样,除了他们没有借口外,更主要的是认为朱棣现在不敢反,不敢反的理由,就是三个儿子扣在朝廷 当人质呢。这真成了他的心病了。�
徐王妃悔不当初,当初就不该上方孝孺的当,他让三个儿子代父进京吊丧,这是个陷阱。�
朱棣觉得必须想个办法,让高炽哥三个尽快回北平来,他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徐王妃忧虑地说,谈何容易。朱棣亲自找皇上要人,他都不放,还能有什么办法?停了一下,徐王妃又出主意,让他二舅暗中相助,让他们哥几个找机会自己逃出来,岂不更好?朱棣又不担嫌疑。�
朱棣觉得很难。他们一切行动都受太监的监视,表面是侍候他们的,实际是监视,连送他出京那天,太监都不离左右地跟着。�
徐王妃说:“那怎么办?不能把孩子扔在南京不管啊。”�
眼前没有危难,朱棣说只要他不动,孩子们是安全的。�
徐王妃说:“你能保证朝廷 也不动吗?如果在你离京前皇上就得到密告,我看殿下就回不来了。”�
朱棣只能说从长计议,总会有办法的,他还要再去问问道衍和袁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