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部分(第1/4 页)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些金兵经过长途跋涉和征战,已经是人困马乏,索性连盔甲这么重要的护具都不穿戴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安义率领一千多名步兵,就把这几百名骑兵给打退了。
需要提醒的是,几天前,也是五百名的金国骑兵,就已经把奉**节度使都巡检使刘光世部,御林军都统制王渊部,合共不下十万人马给击溃了。
这就是宋朝历史的诡异之处,让后人抓狂和难以理解。
又过了一会儿,王渊又走过来对皇帝说:“陛下留在这里,只能守住镇江一处地方,假如金兵从通州(江苏南通)渡江,先占领了姑苏(江苏苏州),那陛下该怎么办?还不如早点去杭州,杭州有多重江河的阻隔。”
高宗还没出声,身边的内侍太监都说王渊言之有理。
中午,高宗把黄潜善汪伯彦等高层叫来,把王渊的意见告诉他们。
黄潜善的回答非常有趣:“既然王渊大人都这么说了,我还能找出什么理由来让陛下留下来不走。”
对于王渊的意见,黄潜善并没有反对,也没有说同意。
黄潜善当然知道高宗皇帝想走,离金兵越远越好,所以他不敢反对;但是,高宗皇帝在早上才答应了吕颐浩等人留下来不走,所谓“君无戏言”,如果黄潜善同意,岂不是要承担陷高宗于不义的风险?
对于黄潜善这个老狐狸而言,模棱两可是唯一的选择。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既而渊人对,言:“暂驻镇江,止捍得一处。若金自通州渡江,先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阻。”诸内侍以为是。日方午,帝遣中使趣召宰执,以渊语告之,潜善曰:“渊言如此,臣复何辞以留陛下!”
在上述这段历史记载当中,有几个文字很容易就会被人忽略掉,这几个文字就是:“诸内侍以为是”。
这说明了,皇帝身边的太监在对国事发表意见。
从各种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对于现阶段建炎皇朝的集体领导核心,人们常常认为是赵构黄潜善汪伯彦王渊等等,因为他们相对应的职位分别是皇帝宰相枢密使御林军大总管。
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子的。
黄潜善汪伯彦王渊等人拥有实权,但他们都要听皇帝的话;可是皇帝还年轻,需要保姆的照顾;这些保姆(太监)整天围着皇帝,什么都发表意见,什么都要插手。
之前皇帝所做出的种种决定,有多少是自己的主意,又有多少是出自太监们的口中,天知晓。
宋朝有着太监处理政务的传统,尤其是在宋徽宗的年代,童贯梁思成李宪等等,哪一个不是一时之俊杰。
高宗皇帝身边的这些内侍太监们,也在努力地学习他们的前辈,要象我们的童贯大人一样,党政军财全部一把抓。
可惜的是,时代已经不同了。
高宗皇帝的倒行逆施和懦弱行径,再加上这些太监们的指手画脚,终于引发了建炎皇朝的第一次政变和高宗皇帝的第一次下台。
ps:谢谢zhuxyhh01大大繁花看尽心依旧大大大大大大三牛aa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四十六章:罪己
高宗皇帝最终还是离开了镇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这位梁启超的儿子的老婆的情人,居然能够遥隔千年,与高宗皇帝心意相通,这也算是一段佳话吧。
皇帝要走,自然需要有人欢送,只不过这次欢送的方式有些特别:金兵用火烧杨州城的冲天火光来欢送高宗皇帝的南下。
高宗皇帝对于自己的离开,心里还有有些芥蒂的,毕竟是食言而肥。
所以高宗临走前,还对中书侍郎朱胜非说道:“刚才已经议定了,朕还是要赶快去杭州,这里的事情就交给卿家处理,事情处理完了,卿家马上到杭州来。”
说到这里,高宗皇帝又特意加了一句:“更无文字”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曰:“已闻矣。适议定,不若径去杭州。此中诸事,暂留卿处置,事定即来,更无文字。”
好一句“更无文字”。
这种出尔反尔,临阵脱逃的丑事,高宗皇帝当然不想后人知道;但是事与愿违,史官们不但把整个过程给如实记录下来,甚至连“更无文字”这一句话也都记录在史册上。
又经历了千辛万苦和种种的磨难,高宗君臣一行终于抵达了杭州。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