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些书就排到前头居高不下了。有些书,一度挤到前头,你一刷他一刷,终于又跌到看不见了。时间是最伟大的修正主义者。
这本书是十年前说出来的。十年后再看,该修正的意思很有一些。只是读书可以躺着来,说书却要站着说,说一遍是乘兴而来,说两遍就需要勇敢了。我是无拳无勇。做了十年闲慢差事,没有精力来改正过去的轻薄之谈,只好随它去吧。偷懒的办法就是,在书页的边上添一些意思,小意思。虽然东拉西扯,用心却是要株连九族,为读它的人多一点界面的贡献。
这书最初约定是给青少年看的,出来之后,却有青少年的老爸老妈喜欢看,添的一点意思还是有讨好他们的成分。这书最初说起来也是半推半就,东边一嘴,西边一舌,有的认真,有的来不及认真,所以添的意思也有亡羊补羊的成分。
这一册读书笔记因为要貌似公共,所以没有充满我的偏见。这是一个遗憾。我的遗憾还包括,没有时间坐下来,把鲁迅通体再读几遍,把红楼通体再读几遍,一一加上自私的批点。如果可以,是多么好玩的事情啊。作为调剂,把三国水浒也一一批他一遍,也很好玩。
拿起来读是一大快乐;拿起来批,也是一大快乐。
现在是网络时代,却也是有字时代以来最繁华的时代,活在视频音频里的人固然前所未有的多,活在文字世界的人也是前所未有的多。从逻辑上说,写字的人多,读书的人必然也多。但是看网络上无知无畏的字那么多,又觉得真理未必是公理。但是读书的人多了,写得体面的人一定是多的。这道理用世故人情世道人心来推究,一定是说得通,行得了的。
依照出版者的意思这书应该叫“一生必读”书目。我以为可以叫“不必不读”书目。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非他不可的事情,但是也没有一定不可以做的事情。读漫画固然很时尚,但是读经典也不那么恐怖。不是必须,却是应该和值得。经典到底是好看的书,不读白不读,读了不吃亏。
第二章 文学王族 曹操 曹丕 曹植(1)
在政治上,曹丕赢了兄弟曹植,由太子而皇帝;在文学上,就整体水平而言,曹丕要输给曹植。但是,在一些单项上,曹丕创造了纪录。他是中国第一篇专业文学论文的作者,又是中国第一首完整形态的七言诗的作者,而且,还是将书信引入文学领域的先锋作家。曹丕无可置疑地同时拥有文学批评家、诗人和散文作家三重身份。
曹丕原本有理由得到一个文学博士的学位,他的《典论》是一部学术专著,可惜,全书已经佚失,保留的只有一篇《论文》。这大概只够领取一个学士学位。《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列文学与传统经典相等同,是文学的高举派。
曹丕的书信《与吴质书》共两札,是两篇率先将抒情写景笔墨引入书信的散文杰作,文字清丽动人,又很简约,颇有日后东坡小品的风味。打他这里起始,开文人将书信作文学来写的风气。曹丕的《燕歌行》亦有两篇,其一,写一位秋夜思妇的口吻,用笔委婉细腻,又摇曳多姿。“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最精美的两句是“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是最早的七言诗,但首句有“兮”字,尚留有骚体的痕迹。因此曹丕的《燕歌行》是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是汉代乐府民歌的古题,但已经没有相应的古作保存下来,所以曹丕的《燕歌行》便是这一古题的第一作。
文学王族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乡、妇人思夫,颇能设身处地体察入微,有清新流丽的风格。在题材的宽度和气魄的大度方面,比较弱,与他的父亲比,就更是不堪了。
曹操在现代中国,所受到的热爱比敌视要多得多。在曹操成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之前,有一度,他的理想是“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即使在他卷入政治中心之初,最高理想也只是死后有一块“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野心并不很大。不过,他终究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中国,封魏王,并网罗诸多文人,开创一个相对繁荣的文学时代,集武功文略于一身。建安时期,北方中国的文学复兴,确系曹氏父子之功。后人说:“曹氏父子笃好斯文”,所以造就文坛的“彬彬之盛”。
作为文坛领袖,曹操本人的文章也写得好。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爷。魏晋文章尚清峻通脱,以他为代表。清峻,就是简约严明,通脱就是随便不拘束。实际上,这是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