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接触性,不要过早尝禁果,更不要带异性在外面开房,家庭教育也只用传统道德观念来约束他们,真正对学生的性教育却少之又少。相反,无论大学生还是中学生,早期都有逆反心理,越是藏着掖着的他们越是好奇,所以他们对性的认识也是这样,校园钟点房只是这个时代进步的衍生物。
现在我和男友两人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单间,每月600元,两人的钱都是合在一起用的,因为他们家里的经济负担较重,所以我基本都是靠自己的钱养活自己。同一屋檐下的生活,虽然有磕磕碰碰,但使两人更加默契了,并且不断地发现着对方的优点,这让她觉得生活很有情趣,早些让两个人进入生活并非坏事。我不敢保证这种新鲜感过后在将来会不会后悔过早同居,也许有可能吧。
《中国式ED》点评
好奇心不是魔鬼。
性冲动也不是魔鬼。
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中国人和其他各国人民一样尺寸的好奇心。
上帝是不公平的,给中国人的那点好奇心根本不够用,因为中国有太多讳莫如深的东西,比如——性。
好奇心没错,也许错的是有些东西不该那么讳莫如深。否则,那么多的年轻人就不会为自己的好奇心和性冲动付出代价。
要说这里面有魔鬼,讳莫如深才是。
中国式发现
如果说婚姻是桎梏,那不结婚就是自由。
这样的自由中国也有,外国也有。不同的是,外国人这种自由大多是为了享受什么,中国人则很多是为了摆脱什么。
当然,有点无奈的自由,也是自由。
但是,自由着无奈,还是无奈。
这一章节,我们要讨论的是不结婚,但似乎还得从结婚说起。
结婚,自然是人生大事,中国人习惯说,终身大事。既是终身,自然要格外慎重,所以,原本基于感情的结合,承载了从家庭地位的匹配到经济资源的整合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于是,就有了以炫耀为第一要务的豪华婚礼车队,就有了以交易为核心的请客随份子传统,谁让咱们是发展中国家呢?日子要过好,面子也不能不要。于是,婚礼,就成了大家公开缩小贫富差异的一次绝好机会,那婚姻,也就更多了一层或几层战略合作的意思。至于感情吗,中国人也有中国人的办法: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怎么样?中国人的适应能力世界一流,既来之,则安之,也能过得安稳。于是,忙碌过后,大家相视而笑,释然道:“一切OK!”
但是就有人偏不要这种OK,志存高远,所以就勇气可嘉!但又无力撼动世俗,哪怕仅仅是身边的传统,所以,就只好无奈地自由着,让所有自由的美好,略带了些悲壮的色彩。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床第之欢。因为中国式的自由,自有中国式的代价,这代价是什么?谁自由谁知道。
还是那句话,性与不性,婚与不婚,不是我们讨论的目的。我们只想,当自由雄起时,幸福可以不要ED,那才是一切OK。
思想性专栏
一个作家接受记者采访,记者看着作家也算而立之年了,随口问道:“您结婚了吗?”不料,作家当场就不高兴了:“你才结婚呢!”言下之意其实很清楚,他才不结婚呢(傻不傻啊)。
事实也就是这样,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不傻”的人越来越多了,独身的人也越来越洋洋自得了。但是今天的独身远没有那么萧条,因为独身并不意味着没有机动组和的伴侣和自由的私生活。
康德认为婚姻的意义就在于“合法使用对方的性器官”。
尼采曾经说:“听着,因为我是如此如此的一个人,请看在老天爷的份上,不要把我和任何人混在一起。”尼采孤独地疯掉了。而我们这些凡俗男女还是要继续假戏真做、真戏假做,“你结婚了吗”仍旧被一次次问起,那些凡俗的故事仍在继续……
结婚=发昏?结婚=责任?难道说敢豁出去扛起责任的,只有不怕死的了吗?!
游击爱,拍散拖(1)
随着时空地不断变迁什么事情都在发展中变化、在突飞中猛进。比如“谈恋爱”这个事情在北方就被严肃地称作“搞对象,处朋友”,态度认真中肯,颇有不领到结婚证誓不罢休的大无畏精神;到了四川巴蜀一带态度就开始变得有点不端正了叫什么“耍朋友”。“耍”即是“玩”,朋友是拿来玩得吗?是不是还有那么一点戏弄的感觉;后来到了广州听热恋男女已经不说“我爱你”而说“我中意你”了,甚至当我还不理解为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