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页)
增加了,长途远征,多走一天路就要耗到上万石粮食——若提供前线四十万大军的粮草,路上这种损耗就得占去十之七八。
想想吧,给前线运三百万石粮食,最后到前线士兵的嘴里只剩六七十万石,就是大殷国富力强也经不起这么耗啊,所以兵法强调“兵贵胜不贵久”就是这个道理——打得起,耗不起啊。
楚国地盘太大,这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像一座高山立在文臣武将的面前,多日商讨未有结果,罗颢一天到晚脸色阴沉好像什么似的,其实周维有一个解决的办法,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非常大胆,大胆到他甚至不知道有哪个将军敢接这样的差事。
兵行险招
楚国虽大,但其国君的位置并不好坐,在它南边的山区里,有一个彪悍的民族一直对楚国袭扰不断,还曾经在两百年前攻进过楚国都,时局混乱长达十几年。
后来楚国的某位皇子在几大家族的帮助下复国了,可从复国那天起,一个灭国的隐患就埋下了——楚国国君为了换取这些大家族的支持,颁布了一个叫“封君制”的东西,用最简略的话说,就是封地封君,世袭罔替。
楚国国君有他的无奈,可这制度从一开始就是炸弹,到后来更是沉疴难治,百余年后,那些个世袭家族掌握了楚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特权,差不多八成以上的土地都在那百十来家大家族及其附庸家族的手里攥着,那可真是一种吃人不吐骨头的横征暴敛,楚国越来越弱,可贵族老爷们越养越肥,所以才有了楚国独特的奢靡之风,所以三重锦那种华而不实、贵得要死人的衣服只有在楚国才能被捧出身价。
好吧,一切都说明楚国农民的日子并不好过,尽管楚国被称为天下粮仓,可每年饿死的人比积弱多山少粮的卫国还要多。所以,周维的意思就是,他们的大军不带粮草,就地缴收,楚国的农民将会成为大殷军队运粮的后勤。
“这怎么可能!不管怎么说我大殷的军队对他们来说都是敌人,哪儿人会有帮着外人攻打自己国家的道理?”到时候应付民变恐怕都来不及,还哪里有精力打仗?
“我想周维的意思是说,缴收了那些达官贵人的田产粮仓,用他们的粮养我们的军队,把他们的田拿出来分给当地农民,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宋志对此深有体会,当初大殷皇帝在宋国就是用的这招,事实证明,这是非常稳固的法子——贵族老爷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穷人是绝大多数,对穷人来说,有了地就等于有了安稳,有了希望,会倾向于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楚国的情形又是一样,楚国的皇帝还在,朝廷还在,楚国人的主心骨还在,很难说这个法子管不管用,真可谓一场豪赌,如果不管用,大殷的军队就有灭顶之灾。
“这样啊……”秦武将军皱着眉,“可支持我大殷军队的粮草,一日就要十万石,这个方法就是能行也恐怕是杯水车薪。”四十万大军的粮草,所到之处恐怕都跟蝗虫过境一样,还能留下什么?
“是的,”若薇叹了口气,之所以称之为险招,一是粮草问题,二就是她现在要说的,“所以我们不能派四十万大军过去,我算过了,行军沿途……”她在地图上示意了一片地区,直到楚国陪都凌城,“一路沿线,各地高门大阀的囤粮区,我都有详细地调查过,足可以养五万人马,七万人马是极限,可以直插楚国心脏。”
让区区七万人深入敌国腹地?
一群人面露惊骇,东暖阁顿时像炸了锅一样,吵嚷得不可开交。
楚国的国都邺城和它的陪都凌城,相距百里有余,是楚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他们互相守望又互相依持,两城内能用来参加战斗的年轻力壮的军民加起来绝对超过五十万之数,大殷区区七万人马深入腹地,先别说能不能穿越大半个楚境毫发误伤地到达那里,就算是能,到了城下也根本攻不进去,孙子兵法说逾敌十倍才可以围而攻之,七万人马就想攻城?
结果就是俩字,找死!
周维的整个计划,从粮草军需,到行军路线,到攻城,到胜利,简直是大胆到异想天开,荒谬得好似水中捞月,果然是书生狂悖,纸上谈兵!
若薇看着他们,除了那些大骂周维书生意气清谈误国的,没说话的只有几个——风修文的神色是忐忑不安的,秦武将军是紧锁眉头的,宋志将军和风启将军在看着地图思索,罗颢看着她,很严肃,但是他在心动,她知道。
其实这个主意,他们都明白实在是无奈之举。偌大的楚国,若一城一城攻下去,到时候只有一个结果:楚国惨败,大殷惨胜,可即使他们惨胜,之后呢?其他那两个国家怎么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