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周远达道:“我看这个姑娘来得倒是不同寻常,倒要再作计议了。”
薛氏心中暗暗吃惊,便问道:“怎地不同寻常了?”
周远达道:“她不过是一个刚出生的女娃子,看到你我,却叹了一口气。难道你我不久将有厄运?”
薛氏道:“哪有刚出生的孩子就叹气的,想是你听错了。”
周远达道:“方家婶子也是这般说,但我心里却总是不安。如今日子越发艰难了,不如去江南吧。江南的赋税,也比江北的要更轻些。我这几年也积攒了些钱,前些日子有江南的客商在江上往来,说是江南比江北总是要好些,不如且去那边看看。”
元代的税收,南北不同。北方大多是课以丁税,每丁纳二石粮,还有包银之类的。但官府在正税的二石粮之外,往往还有鼠耗、分例等一些加捐的名目,实际上要缴的,往往超过六石以上。
而江南所行的,基本是按昔年南宋的旧例,不同的地区之间,由于收入的不同,税收的差别了很大。即便是同一地区内,也有依土地的不同而产生的若干等级,承担数量不等的税赋。
以周远达来说,在江上奔波捕渔,虽然偶尔渡客能得些意外的赏钱,但江上风浪甚大,俗语说“善泳者溺”,远不如买一块地来得稳当。
而且在元末时代北方税制混乱,往往在课了丁税后,还要交地税,周远达对于买地总是心有顾忌。但要去江南吧,总是舍不得离开这已经待了不少年的地方,而且江南的鼠耗银等的附加捐,比江北更为严重,只是江南不像江北这样天灾人祸不断罢了,所以周远达才一直犹豫不决。
如今见周芷若刚出生就叹气,以为这是上天派她这个小儿来通知他离开这里,另寻出路的,这才向娘子提出这个建议。
周芷若闭着眼,一边运功一边也感到意外——真没想到一个不经意地叹气,居然会有这样大的效力。若是搬去了江南,那不就无法在汉水边遇到张无忌了?
想起张无忌的面容,周芷若忍不住要叹了口气。这才不但周远达,连薛氏也听见了,二人皆惊忙起来。
周远达道:“这回你也是听见了吧。”
薛氏点了点头,道:“这孩子怕不真是有些来历的呢。”
第三章 改变命运
一时间二人皆沉默不语,过得半晌,薛氏才道:“既如此,待我身子好些了,便去江南吧。只是却往哪里去呢?”
周远达道:“当年你背家出门,与我私奔,也已经六七年了,也该回去看看了。”
周芷若从来不知母亲居然是与父亲私奔出来的,心中诧异,不禁睁开了眼睛。
薛氏叹了口气:“还提这些个做甚么,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便是回了我家乡去,只怕也是无济于事。”
周芷若依稀记得,父亲曾说过,母亲是集庆人,只是不知她家中到底是什么情况。后来自己也曾去应天(朱元璋在攻下集庆后改名应天,就是日后的南京)找过母亲,只是却没有找到,也不知是全都迁走了,还是死在战乱中了。
周远达见提起妻子的家人后妻子心情有些不快,便笑着岔开话题,道:“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你说,该取个什么名才好?我是粗人,你念过书的,还是你来取吧。”
薛氏知道丈夫是个粗人,也不做推辞——此时天下为蒙古人所有,汉人与仕途不及前朝,念书的越来越少,汉人取名,往往随意取个名字,像隔壁的方六一之类的,就是因为出生在六月初一而已。
这薛氏娘家是书香门第,但是也早已破败,她当年与周远达两情相悦,但父兄却仍坚守书第观念,不允她与周远达婚配,她居然逃出家门,私奔而去。
她原被勾起了些思乡之情,但看了看放在身边的女儿,只见周芷若小脸红嫩粉致,睫毛微微颤动,说不出的若人爱怜,便又说道:“她虽然长得好看,但是幼小如此,便叹息不止,想来是来怜悯世人的。我想取个名字,叫她怜儿,如何?”
周远达摇头道:“小女娃儿家,取这个名字,忒也丧气,还是取个好听些的吧,像什么花花草草的,便就很好。”
薛氏笑了笑,想了一回,道:“便取名为芷若,可好?《汉书》也有云,‘衡兰芷若’。且芷为白芷,若乃杜若,皆是香草,前朝李白也有诗云‘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芷若听新莺’……”
话音未落,周远达已道:“妙极妙极,娘子果然取得好名字,便叫芷若好了。”
周芷若这次学了乖,再不敢叹出声来,只是在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