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页)
的人,却还记得自己,院长的记忆力真是惊人。李泽成一看杨志远那样,就猜到杨志远的心思,他笑了笑,说:“你以为院长会随随便便地和你谈话,谈完就没有后续了。院长的记忆力好着呢,他要是看重的事情,都会记在心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翻出来。志远,我可告诉你,农村问题,一直都是院长工作中的重点,你的事情院长只怕是记在心里了,院长不说话,并不代表院长的心里就没有看法,在没有亲自考察调研之前,院长是不会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的。”
于庆喜不是院长的学生,自然不可能如李泽成、杨志远一般称首长为院长,他点了点头,说:“志远,你真要把杨家坳经营得好,有代表性,以首长的性情,只要有机会,他迟早会上你们杨家坳去看看,你可要有所准备。”
杨志远笑,说:“院长真要上杨家坳去看,也没什么好准备,是什么的事实就给院长看什么事实,没有必要去糊弄他老人家,免得误导了他老人家。只是大家都认为院长把杨家坳记住了,我回去以后倒是要训练一下我们杨家子弟,别到时院长一旦真冷不丁地跑到杨家坳,安全方面的问题不好保障,一旦人手不够,我们杨家子弟还可以替一替,做些外围工作。”
李泽成笑:“志远,你就那么自信?”
杨志远说:“师兄,这倒不是什么自信不自信的问题,是因为杨家坳的情况就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院长真要觉得有什么不对,我正好可以当面聆听院长的教诲,我相信即便真有什么不对,院长也只会指正,应该不会骂我。”
第33章力所能及(2)
李儒一直在静静地听李泽成他们与杨志远交谈,他现在有些明白李泽成为什么看重杨志远了,杨志远这人很真、不虚伪、不做作,荣辱不惊、很是淡定。不像有些官员,一旦遇上此种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探问首长的喜好,以便到时投首长所好,为自己的仕途加分。至于这是杨志远这人的本性,还是因为杨志远目前还不是官场中人的缘故,李儒觉得自己一时半刻还看不清,留待以后观察。李儒明白,有李泽成这般看重,杨志远走上仕途只怕只是迟早的事情。
李泽成问:“志远,你回杨家坳有两年了,你觉得农村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杨志远不明白李泽成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要知道这个问题,杨志远在给李泽成的信里时有提起,自己的想法、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建议没少在信里告诉李泽成。杨志远知道李泽成既然这么问,肯定有他的目的。至于李泽成的目的何在,杨志远自然不会傻到去问。杨志远笑了笑,说:“综合起来不外乎几点,一是人才和人心:现在的人才大多汇集于城市,越是繁华的大都市,吸引的人才越多,必须出台相应的措施引导优秀的人才向农村合理的流动,知识改变命运这话其实更适应于现在的农村。而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现在大部分的农村人心涣散,由于生产成本、税赋等各方面的原因,农业不赚钱甚至亏钱,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这就造成了农村出现了空心,所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劳动力回流,回乡创业,收拢人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交通:农村地处偏远,农副产品运不出去,生产资料运不进来,造成农产品价格高昂,这其中人力成本就占了很大的比重;三是信息,农村信息闭塞,什么样的农产品在城市受欢迎,什么样的农产品价格高,很多农民对此一无所知,我觉得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城市与农村直接对接。现在不是有很多省份都在开展扶贫工作么,依我之见,扶贫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向广大的农村注入技术和人才,帮农村修路,给农民致富的信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长此以往,这样就可以解决农村的一大部分问题。”
杨志远这么一说,于庆喜就笑,说:“志远现在说起农村的工作思路来一套一套,我看你啊都成农村问题的专家了。”
李泽成笑,说:“志远可比某些专家强多了,他有在农村工作的实践经验,就凭这一点,许多的专家就比不上。”
杨志远笑,说:“我这些其实也很肤浅,有很多想法还需要完善。”
李泽成笑,说:“有想法就好,慢慢来,要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志远,你真要是把杨家坳经营好了,那就是标准。”
处长、副处长跟杨志远说话,张庆昂、胡子良自是不好说话,现在见领导和杨志远的交谈告一段落,张庆昂、胡子良就趁机和杨志远说上几句话。
张庆昂笑,说:“志远,你不知道泽成处长经常在我们面前提起你,说你一回去就让杨家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