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页)
杨华大感振奋,问万千究竟是怎么会事。据他所知道的,横刀这种武器打造不易,对材料要求极高,还得反复锻打,去除其中的杂质,制造起来殊为不易。
万千恭敬地回答说,这事情说起来也是有意思,太上道君皇帝有一日看书时见到唐时的横刀式样,觉得很好看,命令兴国坊依照图纸打造一千把装备殿前司的近卫军。
数量看起来是不太大,可兴国坊的人一开始制造才感觉到其中的麻烦。这东西制造起来工序繁杂,可以说用千锤百炼来形容也不为过。特别是那种纲常,锻炼起来更是费事。一般的煤炭烧出来的钢不能用,还得先将煤炭炼焦。用焦碳将铁水化开,铸造成型。
就这样,还不算完,焦碳的温度固然很高。可烧出的铁水中含有许多硫。需要用木炭火烧红,再用小锤一点点折叠锻打。
如此以来,制一把横刀所需的工时,可以造十把普通的腰刀。费时费力,效率也低。忙了一个多月,才造出百来把。倒在是库房中堆了不少预备下的精钢。
好在锻造横刀不过是道君皇帝一时的心血来潮,过不了几天就将这件事情忘记了。
现在倒便宜了杨华他们。
梁红玉等人本不识得横刀这种武器,再说了,战场之上,这种轻巧的短兵器也没啥用处,都不怎么放在心上。
可当万千将四把横刀从库房里取出来之后,众人都吃了一惊————这刀实在是太锋利了!
横刀,又名唐刀。是一种横直单刃的单手武器,刀尖略带弧度,在前端收成一支锋利的獠牙模样,因为刀刃中有肉眼看不见的锯齿,切割力极其可怕。加上又是厚背薄刃,刀口呈V字状态,一旦被砍中,皮肉立即朝两边翻开,形成一道可怕的伤口。
横刀在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在唐刀的基础上做了些改动,变横直的刀脊为弯曲的弧形,这也就是所谓的日本武士刀了。
第三卷 金瓯
第六十六章 横刀
皇帝钦命制造的武器自然非同小可。
却见,眼前这四把横刀都是红木为鞘,外面蒙着鲨鱼皮。式样比起宋军手中的单刀还窄上一分,但重量却丝毫不减。
杨华刚把手上那口横刀从鞘中抽出,扑面而来一股寒气,满眼都是耀眼的光芒。
“好刀!”李鹞子等人都是老于战阵之人,如何不知道这这种御制武器的精美,同时大声喝彩。
杨华也吃惊于北宋的金属冶炼水平,要知道,以前在军中所使用的制式武器其实就材质而言并不甚好,像普通士兵所使用的单刀,在战场上砍上一阵,大多会出现卷刃和缺口。真正能够给予敌人极大杀伤的还得靠弓弩和重武器。
其实,这道理想起来也很简单。禁军在北宋末年数量大大膨胀,已经达到惊人的一百多万。若全部装备这种精美的唐军武器,中央财政立即就会破产。再说了,北宋军队追求的是数量,装备的武器自然要简单、能够大规模量产。像这种武器,一个月才出一百件,也只能用来装备禁卫军的仪仗队装装样子而已。
现在正好便宜了杨华。
横刀的刀身上浮动着无数细小的纹路,有的像云彩,有的像羽毛,有的像流水。看到这些纹路,众人又是吃惊,这样的纹路是精钢在千锤百炼之后不断折叠形成的叠加面,是金属结构在去除杂质的自然反应。
可想而知,这样一把刀耗费了多少人工。
“找件东西来试试刀口。”杨华吩咐万千。
“是,我马上找一件皮甲来给将军试倒。”万千恭敬地说。眼前这个工部的总工程师下颌剔得光溜溜的,据说是怕在炉子前作业的时候被火烧,于是,这个家伙有着这个时代人少有的光洁下巴。但因为人实在太老,看起来却有些滑稽。
“不用,不用。”杨华摇摇头,提着刀子走到房梁下吊着的那头羊下面,一刀砍出。
现在是春节,这只块头巨大的老山羊上头赏赐下来的年饭,刚剥了皮,红艳艳地吊在那里,看模样像一个发育不全的男人。
横刀很顺利切进肉体,血红的肌肉朝两边翻开,露出一条可怕的伤痕。
但这个时候,杨华的力气已经用尽,手下一震,刀嵌在羊脊椎骨上。预料中的一刀两段没有出现。他费力地收刀,心中有些懊恼,疑惑地问,“怎么会这样?”
不但杨华,梁红玉和古松也满头雾水。按说,这几把横刀看起来都像是传说中的神兵利器,没道理连一头羊都砍不开。
“将军,你刀法没用对。”李鹞子拔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