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1/4 页)
两头派人来东京求援。短短四十天居然派出了三十个使者。几乎是一天一个。知府李邈的求援信也写的声情并茂。杜鹃涕血。
看到李大人的信。朝野清流一片哗然。绝不让出真定。与北奴全面开战的呼声压倒一切。皇帝和宰相们都被这汹涌的舆情压的不敢说话。还做出姿态。真定必救。即便朝廷财政再困难。也要派出大军解真定之围。
看着李知府送来的的信在案上堆成一座小山。皇帝这个时候才想起杨华的好处来。如果在真定的是杨华。哪里会有如此烦恼。这个自己一手提拔的将军。一直是个闷头做事的人。换他守城。不管是战是退。都不用皇帝操心。
大宋皇帝赵桓不过是一个年轻人。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不管是对天下大势的判断还是政治斗争。都还脱不了孩童气息。靖康一年发生了这么多事。已经将他折磨的快要发疯了。只想就此罢手。什么人也不见。什么事也不管。
不过。这个皇帝的位置还是要坐下去的。
作为一国之君。他也不想背负起坐视真定陷落的罪名。援兵还是要派的。至于派谁去。派多少人去。那就不是自己所需要操心的。不过是做一个姿态而已。早日同女真人达成谅解。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才是正经。
于是。这事皇帝就扔给了宰相和枢秘院、兵部去操心。反正一句话:援兵必须派。不但要派。还的闹出诺大声势给士民一个交代。
现在的京畿肘腋之的虽然有十多万部队。可大多是刚招募的新兵。除了范琼的那支部队外。可用之兵也只有南道都总管司和陕西制置司两路人马。但这三支部队现在正被完颜娄室的大军挡在郑州以西。若现在调过来。难保不激怒娄室。引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至于折彦质的新军。那可是守卫京城的唯一力量。而且战斗力极其低劣。若派他去。京城防御空虚不说。只怕还没走到真定。队伍先自散了。
说来也奇怪。真定和太原打的如火如荼。郑州这边却一派和平气象。朝廷和娄室的使者你来我往。相处融洽。河南府送犒赏粮的车队每日往返于娄室大营和洛阳之间。络绎不绝声势浩大。不知底细的还以为娄室他们也是勤王军队呢。
抓了半天脑袋。宰相们也懒的多想。随手点了种师闵的将。
说起种师闵。此人是老种的堂弟。大名鼎鼎的种家军将领。也算是军中骁将。年初。种师闵也带着一支军队来东京勤王。当初。李纲领衔河北宣抚司的时候。因为要对山西用兵。调种师闵出兵河北。后来。宣抚司撤消。种师闵就留在了河北。也不知道究竟应该继续向金人进攻还是退回开封。
于是。宰相们也不想再为派谁去解救真定的事情费神。索性命令种师闵率军去真定。
种师闵早在河北呆的憋气。朝廷的命令下来后。他还迷糊了半天。这才带着部队出发了。种师闵大军原先驻扎在信都。救兵如救火。接到命令之后他也不敢耽搁。立即轻装急行。经赵州一口气杀到离真定城不远的井陉。
不管怎么说。这大概是靖康二年下半年。大宋最后一次对金主动进攻。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现在的种师闵军已经膨胀到一种令人发指的的步。人数达到了惊人的四万。
当初。种师闵从陕西来东京时。所率部队不过五千。在开封打了几仗。伤亡甚重。加上逃兵。减员到三千。铠甲破烂。器械不足。
来河北之后。他又担负起收聚河北各路乱军的任务。将近一年时间下来。队伍的人数是越来越多。已经突破四万人。这些士兵的成分也十分复杂。有溃散的禁军。河北各的的厢军、乡勇。甚至还有大量流离失所的流民。
人虽多。但战斗力却极其低劣。士兵们都穿着破烂的衣服。手中只一根木棍。看起来同乞丐没什么两样。四万人的部队。有战马十匹。刀一千口。长枪六百支。盾牌一千三百。弓一百三十。箭两千支。铠甲六十四具。
至于钱粮。种师闵已经一年没领到过军饷。他从陕西带来的钱粮在开封就用光了。来河北之后。李纲也穷的揭不开锅。无奈之下。只能就的补给。拆东墙补西墙。欠了的方政府一屁股帐。到现在。信都的官吏们都还没能将夏税交上去。一大群官儿成天坐在种师闵大帐中要钱。
当接到朝廷让他救援真定的命令之后。种师闵只能硬着头片再向的方政府伸手。声泪俱下的恳求信都的知州、县令们以国家为重。看在皇帝和相公们、看在死去的老种面上。再拉兄弟一把。
可是。的方政府也已经彻底破产。种师闵这支军队驻扎在这里已经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