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2/4 页)
其实。当初在豫章巧遇李纲时。当时李纲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才华。不但学问极高。对各种杂学也有研究。正是军队所急需地人才。
李纲是越看这个年轻人越喜欢。又回想起杨华那里。武将一抓一大把。但手下却没什么文治人才。便极力推荐虞允文去山西找杨华。
老实说。虞允文内心之中还是很不愿意地。他今年刚成人。自负才学出众。想走科举正途出仕。让他去给杨华当幕僚未免又失身份。
最后还是李纲说。今年没有科举。本来当今天子初登大宝要开恩科地。无奈山西战事悬而未绝。在宋金两国战事彻底平息之前。陛下估计也没开科取士地想法。反正你也要上京。不如先在太原杨华呆上一段日子。看能不能帮上些忙。等战争结束。直接南下去东京应试。也便捷。
说到最后。李纲很严肃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彬甫怎可独善其身。置身事外?”
这一席话说得虞允文大觉羞愧,加上李纲说得也有理。反正他也要去东京应试,不如先在山西等着,山西战役一结束,估计皇帝也该开恩科了。如果现在再回四川,到时候又从四川赶到东京,路途遥远,麻烦得很。
于是,虞允文就顺取道隆德来到太原。这个时候,杨华正与完颜娄室在祈县大打出手,太原那边也找不到人。
而且,就这么走上门去掏出李纲的推荐信,杨华也未必看重自己。
所以,虞允文也不急,反到处收集流落在民间的的孤儿,集中在一起读书,希望通过这一招引起杨华的注意。却不想,今日果然将杨华吸引过来了。
看到那群可爱地儿童,杨华心中一动,现在太原,这样的孤儿可不少,连续九个多月的大战,太原一地至少制造了上千战争孤儿,若都收拢在一起,从小培养,将来这些人对自己的忠诚无庸置疑。而且,孩子心思单纯,自然是你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正好想他们灌输一些不同于这个时代的理念。
一念至此,杨华有些兴奋起来。他道:“彬甫,你不说这事还好,一说,我倒起了个念头。你能不能帮我看看现在太原还有多少无父无母的孤儿,都把他们找来。由我河东镇负责。这些人若没人管,只怕也活不了多久,怪可怜的。我不但要将他们养大成人,还要找老师教他们读书识字。”
虞允文面色一整,长揖到地:“杨侯慈悲为怀,我替这些孤儿谢过。如蒙不弃,虞允文愿做他们的老师。”
杨华哈哈一笑,扶起虞允文,说:“彬甫要做老师自然最好不过,但光你一个人还不够。不但你,我河东镇地各官各将都要定期为这些儿童讲学,我要把他们培养成文武全才的,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很快,太原的坚壁清野取得了极大效果,两天之内,太原方圆百里之内的石头都被弄进城去,运不走的就地掩埋,所有山林被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所有房屋都被通通推倒,所有粮食和牲口都被送进太原城中。
其中,杨华尤其强调必须把石头和树木弄走。若落金人手里,将来守起城来可就麻烦了。
上一次宗翰进攻太原时制造了几十台投石机,日夜不停地把炮石射进城来,给守军造成了很大伤亡。八个月地围城战,太原附近再找不到一快比拳头大的石头。
至于树木。更是制造攻城器械的主要原料。云梯、冲车、鹅车、投石车都需要大量的原木,而这种东西宗翰又不可能千里迢迢从云中带过来。
在所有攻城器械中,最重要的就是投石车。这东西地投射原理说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巨大地杠杆,春秋时已经开始使用,到隋唐时变成攻守双方最重要的武器。
宋代抛石车按组成杠杆地杆数划分轻重级别,几杆就称为几“梢”。重型的五梢和七梢。需要一百五到二百五十人拉绳,抛射上百斤地石弹,多用于守城。
中型抛石车有的装有四轮,可供野战使用。而最轻型地只需两人拉放,石弹仅一斤重,虽然弹丸不大,但击中人也会致残,击中要害也能致命。
现在。金人已经尽得辽地,俘虏了大量的辽国汉人工匠,这种先进技术自然就被他们获得了。在上次开封保卫战时,郭药师的部队甚至使用当时最先进地对重式投石机。
北宋末年是冷兵器战争各种战法和技术的最高峰,新技术和新器械的使用让战争形态发生了极大改变。在百年之后的南宋襄阳大战中,蒙古人甚至使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襄阳炮。曾投射了将近两百斤的大石,将地面砸出一米深的大坑。
杨华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