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第3/4 页)
还是第一个麻烦。皇帝赵桓心中害怕,却不是没有准备。他已经想好。实在不行就迁都,不管是去西安,还是去江汉,总能找到一条活路。可是,真到了迁都那一步伐,自己的皇权法统只怕真要受到民间清流们地质疑了。民间已经有谣言传出,真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太上道君皇帝将再次登基,主持东京防御。
太上道君皇帝在位二十多年,虽然搞花石纲弄得天怒人怨。可对外军事好象还过得去。灭辽之战虽然败得一塌糊涂。可辽国好歹也是被灭了的呀!而童贯主持的西夏战役,也收复了许多失地。取得了前所未有地大捷。
再看看当今皇帝赵桓,一遇到金军。输得连裤子都要当掉了。西军全军覆没、割让三镇、祖宗陵寝被敌人夺去不说,连京城也被人家围了好几个月。大宋朝自开国以来,这还是第一次被人打到首都。
新君的最后一块遮羞布都被人扯掉了,不是昏君还会是什么?
这段时间,皇帝明显地瘦了下去,一张脸显得有些苍白。他每日都会去太上道君皇帝那里请安,又发疯一样更换着太上道君皇帝那里的太监和宫女,并加派了侍卫。怕就怕他这个还春秋鼎盛的老子哪一天兴趣一来,从宫里跑了出去,闹出些不可控制的事端。
一想起这场该死的战争,皇帝就大觉头疼。虽然在支付了大量的金银之后,又割让三镇,但皇帝还是不敢确定金人会不会再来。首先,三镇之中,除河间已经被金人占领之外,太原和真定的受军都拒绝将城市交给金国,到现在,那里还打得热火朝天。
不割就不割好了,皇帝赵桓也拿真定知府李藐和太原知府张孝纯没办法,他们已经抱了死守地决心。既然连死都不怕,自然也不会怕他的圣旨。遇到这样地硬骨头大臣,你再怎么申斥,也不过是给他增加名声罢了。
其次,对于金人的信用,皇帝是非常不信任的。特别是宗翰,宗望明明都已经代表金国同大宋签定和约了,他还在围攻太原。
太原战争还在继续,可以肯定一旦入秋天凉,宗翰大军将再次南下。宗翰一来,宗望估计也会来占便宜。到时候,又是一场国战。
现在,种师道病故,种师中阵亡,折可求逃亡、姚古被罢免,略通军事的李纲还在流放的路上,老一批军队将领死得死走的走,真到那个时候,还有谁可依靠?
而且,前一段时间因为国库被宗望抢劫一空,又要安置太上道君皇帝,赵桓已经穷得快要砸锅卖铁了。
这仗无论如何是不能打下去了,再打国家没钱没兵,自己的皇位也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正在烦躁中,太原河东军统制东明侯河东节度使杨华突然以急脚递将一份捷报传到京师,同时监军黄彦节的秘密奏也跟着来了。——杨华以七千河东军大破北奴三万围城军队,敌酋银术可授首。
至此,太原之围算是解了。
银术可居然死了,这可是个令人头疼的角色。想当初,二十二万西军都败在他手里。可杨华偏偏用七千人就将他打败了,这可能吗?
当时,监军黄彦节地密奏证实了这一点,信上用慷慨激扬地语调详细地记录下一段血腥的战事。信后,黄监军下结论:“杨华,国之柱石。有他在,山西无忧,君上无忧,大宋无忧。”
如此,皇帝总算松了一口气。即便是军事外行,他也知道山西在重要性。如果太原陷落,敌人可顺着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这掉宽阔地走廊一路南下,瞬息就可打到东京城下。
如果杨华能够在太原占住脚跟,朝廷可以腾出一只手来,将全部军力放在河北防备宗望的东路军,也不至于被北奴闹一个手忙脚乱,两线作战。
这样地好消息让皇帝苍白的面孔上多了一丝血色,听唐朝恪问起,他得意地将杨华的奏章和黄彦节的密信递了过去,压抑着兴奋低叫一声:“唐卿,太原大捷,银术可授首,斩首五千级……前所未有的大捷啊,前所未有……”
说到这里,皇帝双手互击,站起身体,在屋中来回走动:“朕擢拔杨华于草莽之间,把他从一个普通都头提拔为河东节度使,你们还说朕用人如积薪,后来居上。呵呵,你说,是不是不这样……”
不等唐恪回答,皇帝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得意:“唐卿,朕这点识人之明还是有的。”
唐恪讨好地一笑:“杨华就是一匹野马,也只有陛下这样的好骑手才能驾御。陛下圣明!”
话虽这么说,唐恪心中却不以为然。杨华之所以能坐到今天这个位置,镇守一方,其实同你这个皇帝关系好象也不太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