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页)
对着愈演愈烈的舆论,林锐要怎么办?仲源又到底在打算着什么?
和他见面的那天,他的那番不明不白的话,给自己一种他打算做什么的感觉,但又猜不透摸不着。而事实上,对于已经闹得轰轰烈烈的绯闻,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人给予回应。包括林锐本人,包括身为经纪人的自己,也包括暗中的另一个当事人仲源。
林锐的日常活动还在继续,偶尔给某杂志某品牌拍一两张写真,或者应邀参加一些T台走秀的活动。虽然这几天的调整之下,自己已经接受了那天听到的事实,不需要再用关机或者不接电话的方法,借以来逃避林锐了。但由于持续不断的发着烧,导致自己彻底被禁足在家中休养生息,已经不能和过去一样再寸步不离的跟在他身边了。
心里还零零碎碎地残留着一些钝痛,每到这种感觉浮上心头的时候,Fed就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爷们儿”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爷们儿”是要理智和冷静的,不能为区区的感情问题就束缚住了手脚。于是他觉得……大概隐约有那么一点点作用。
跟林锐通过几次电话,据说仲源为了避嫌,这段时间也没有在公开场合和林锐见面。Fed真不知道仲源葫芦里在打什么算盘,但与此同时自己蜗居在家里,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知道,现在林锐遇到记者是闭口不谈绯闻的事,以他的特质任凭那些记者的围追堵截估计也是套不出任何一个字的,这一点自己还是很信心的。虽然如此,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舆论的猜测虽然并没有对同性之恋大家挞伐,矛头却已经无可避免地朝着一个不好的方向在发展,那就是潜规则。
无论是不是同性恋,潜规则总是为人们所不耻的,甚至当事人会因为他人的避嫌而被拒绝采用。这一点就好比是企业之间凭借不正当的利益关系所获得的融资一般,是一种通过不正当手段的非公平竞争,人人都不愿意沾染上。即使公众认可你,圈子内的人也不会一声不吭,一定会想方设法地诋毁和侮辱,借以平复内心的愤怒。所以Fed猜测那些乱七八糟的提名,没准大部分就是来自同行的恶意中伤。
脑子里想着事情,手中随意地来回滚动着鼠标,却无意中看到一条弹出来的消息,又是关于林锐的八卦,还是个专题。
已经看了不知道多少了,估计让他自己写也能胡诌个三五千字出来。Fed不屑地正准备关掉那个窗口,眼睛却瞥到专题下的一个小链接——“那些因为丑闻而身败名裂的明星们”。
虽然不可否认,绯闻在这个圈子里,绝对可以算作是一种行之有效却无比扭曲的自炒方式。很多时候艺人眼里只有“名声”两个字,而根本不介意前面的形容词是“好”还是“坏”,甚至是“臭”也没有关系,哪怕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只要被人认识,就可以给自己冠以“出名”的称号了。
但任何事都是存在底限的,触动了公众的道德底限,当量变转化为质变的时候,也就等于引爆了定时炸弹。所以其中也不乏一些主观或者客观上玩过火了,从而直接导致自焚的。比如说这个标题一如眼帘,就显得有点触目惊心。Fed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进去。于是看见无数失败的案例,曾经众所周知现在被人遗忘的,或者是本来不怎么为人知晓现在借着这风波重新翻翻老账的。一眼扫过去,除去“某某男星恩匹被偷拍”“某某歌手S M的兴趣被人揭发”之类极为惊悚的标题外,还有些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被曝光了就显得很猥琐很不堪很值得大家挞伐,并直接沦为炮灰的例子。比如“某某名导以X交易为条件扶植新人”“某某明星经常出入某某娱乐城”之类的,还有一个在Fed看来挺悲催的是一个刚出了点小名气的演员,因为被人拍到从一家街边的“十元休闲”里面走出来,顿时被打压下去了,再没了影儿。这哥们儿,纯属点儿背的楷模。Fed很不厚道的笑了,他想起自己一初中同学的娘亲看着那些十元休闲亮澄澄“理发”招牌,还真带着自己儿子过去理发。结果浓妆艳抹的服务小姐盯着她俩娘看了看,眼睛一翻说“我们这里不理发”。
总之,这些演员也好,导演也好,歌手也好,在那些事件之后差不多都销声匿迹了。有的在几年之后高调或低调的重新复出,但已错过了巅峰时期,效果都不怎么理想的样子。
而在Fed心里,一直不希望林锐卷入到太多这种是是非非之中。或许到底是有些私心在里面,他会不遗余力地推着林锐朝上走,却只希望林锐能够“低调的成名”,有个良好的口碑,不要沾染上圈子里任何不好的习气。所以,那些社交应酬什么的,自己凭着一点本事都替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