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见而不靠收集信息来做决定,实在很愚蠢。决定人的世界观的关键是他的经验,而非他的肤色。除非我们的社会真正不再在乎肤色了,否则,种族背景绝对会对我们的经历造成冲击。但就算这样,一个比佛利山(Beverly Hills) 非裔美籍的名医之子的想法,通常还是会比较接近他的白人邻居,而不是他在贫民窟里长大的非裔美籍同胞。
这情况当然也是会有例外,但通常产生这些「例外」的部分原因,一定是基于经历类似,而非肤色类似。例如:我遇过的几百名年轻非裔美籍男子中,几乎只有一名对警方没有敌意!造成他们这种态度的原因,都可以回溯到他们自己或亲朋好友被警官轻慢或恐吓的接触经验。如果我们假想中的「比佛利山非裔美籍名医之子」,被警方拦在路边临检的理由只是因为他是「黑」人,而且还开着一部宝马(BMW),那么出人意料的是,他也很有可能就此对警方怀抱敌意。不过,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为什么他会有那样的感受;事件的起因虽然是因为他的肤色,但他日后对警方的态度正是由这次的意外而造成的,所以,「因」是这次事件,而非他的肤色;也因此,在我协助选择警方暴行案的陪审团员时,重要的关键不在于候选人是白人或非裔美籍人士,而在于他到底和警方之间有没有过不愉快的经验?不管种族背景如何,任何人只要被警察恶意骚扰过就比较会对警方持负面的看法。
要判断某人的族裔、性别和年龄总是很容易的,但请不要单靠这些就遽下结论。相反的,当你在对某人的性格抽丝剥茧时,请同时也留只慧眼找寻以下这些问题的答案:「他有没有同情心?」「他的成长背景为何?」「他觉得人生公平吗?」不论是讨论外貌、肢体语言、环境、音色或行动,这本书都会从头到尾不断地强调这些最根本的问题,而它们的答案,也会为读人者,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同情心
就算只和对方仓促见过一面,大部分的人还是会在道别后在心里品头论足道:「他看起来像个好人。」或「真是个笨蛋!」或介于两者间的评语。我们的初步印象,可能是根据对方脸庞散发的慈光、眼中的温暖、微笑的唇形、或开放友善的字眼,甚至于真诚的握手。科学家们曾发展出一套「硬度量表」(hardness scale)来给矿物分类,我则自有一套用来为人归档的「硬度量表」:一端是冷漠、没感情(unemotional)、心不在焉的人;另一端则是充满温暖与怜悯的灵魂。在我评断某人时,我首先会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把对方放进这个量表中。而对方在量表上的位置,通常也会比其它事项更能说明此人的观念和做法。
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相信一个人的同情心程度,是预测他言行的最佳指标。当我请教律师团他们会选什么样的陪审团员时,他们的回答也都是:「好人──能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且又对我客户不至于太严苛的人。」偶尔他们也会回答说:「我们要的是真正严厉挑剔的人,不相信对方证人,而且绝对会让对方为他的错误付出代价!」
越接近我的「硬度量表」同情心那端的人,越可能大方、公正、真挚、亲爱、彬彬有礼、家庭型、会原谅人而又明白人性的弱点。他们会有一定的宽容度,而且也比缺乏同情心的人更想弄清楚真相、有耐性。他们在做决定时,可能会比没有同情心的人更需要挣扎,但那也是因为他们不想冤枉好人的原故。正因为他们不想伤害任何人,所以他们会坚持诚信,他们相信「恶有恶报」(what goes around; es around)。
第二章 学会见树也见林(10)
至于被归类在不关心人那一头的人,通常较严厉、没弹性、无情、记恨、粗暴、重罚以及自我。他们通常也比较善分析,比较倾向快速检视数据快速做决定。同理可推,他们也比较爱批评、急躁冲动,常等不及所有数据到齐就断然行动,他们的座右铭常是:「我能有什么好处?」
如果我把某人归类为很有同情心或冷默粗暴,那表示我对他们已有了解,也知道他们可能怎么做,因为这比年龄、教育背景、工作、外貌和性别等资料加起来能告诉我的还要多。正因如此,所以请特别注意下列章节中,对特质的描述,它们每个都能反射出此人到底有没有同情心。每当你把这些项目的所得加进正在拼的大图时,你就又朝着识人的最高境界迈进了一大步!
社经背景
衔着银汤匙(silver spoon)出生的人看待人生的方式,绝对不同于长于穷困的人,虽然他们之间也可能会有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