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文的能力,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但是,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良好教育。那么,天生聪明而又后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是不是就可以成为明主呢?也未必。大家对曹冲称象的故事都很熟悉吧?曹冲、曹植都天生聪慧,且都生于帝王将相之家,为什么后来没什么大的成就呢?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的洗礼。
有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大凡要成就一个明主,与打造一把好剑的过程有些类似,不经过残酷的*实践,很难通晓治国的道理。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避祸达十九年,吃了无数苦,受尽了白眼儿和冷遇,还要时时防备国内政敌派来的杀手,在他即位时已经六十二岁了,具有了丰富的*经验;
�李世民在当秦王的时候不仅在战场上东征西讨、南征北战,而且在宫廷之中也要与其两个兄弟进行多方周旋,最后不得不通过玄武门之变斩杀了亲兄弟、逼父亲退位才登上了皇帝宝座,因此,他对于到手的皇位才会倍加珍惜,也才有了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的后人唐明皇李隆基前半生应该也算是个明主,在大唐江山经历了武周易主之后,李隆基是在与韦皇后和太平公主等多方势力的打打杀杀中才重新夺回李家江山的,因此才有了励精图治的“开元盛世”;
�被阎崇年先生称作千古一帝的康熙,也是在擒鳌拜、平“三藩”、灭郑经、剿噶尔丹的风风雨雨中打造“康乾盛世”的。
可见,要成就一代明主,非要经过一番血与火、生与死的残酷争斗不可的。而在这斗争的过程中,就需要恩、威、德手段的反复运用和极致把握。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要成就一代明主,除了天性聪慧、风雨历练之外,还必须要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审慎,以及多谋善断的智巧。
孔子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要成就一代明主,首先要临事而惧,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
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是从隋亡唐兴的朝代变迁中所感受到的一种“临事而惧”。康熙也经常提醒臣子们:“大明覆亡的教训离我们还不远,崇祯皇帝就在紫禁城后面的景山上看着我们呢!”康熙因为有前朝倾覆之鉴,所以才“黎明即起,万机待理,勤政爱民,事必躬亲”。
读历史有时觉得也挺有意思的,还真就有不少“临事不惧”、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主儿:唐后主李煜,卧榻之侧陈列着赵匡胤的几十万大军,却仍然笙歌不断、管弦不绝,最后只好“垂泪对宫娥”;宋徽宗赵佶,忘记了他的先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家训,在金兵哇呀呀杀奔而来的时候还在属意着他的工笔花鸟和瘦金体书法,汴梁城破之日,不得不作为战俘去体验北国风情,身着狗皮衣为金人表演兽舞去了。更邪乎的要算闯王李自成了,关外大清的铁骑之声倾耳可闻,而这位老兄却在崇祯的尸体旁过起了皇帝瘾,结果呢,屁股还没坐热乎,就不得不逃命去也了,倒也颇有些《过把瘾就死》的味道。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两个极端(6)
当然啦,要成就一代明主,光“临事而惧”还不成,还要“好谋”才能成;光知道“水能覆舟”的危害还不成,还要有“水能载舟”或者“水能煮粥”的能力和手段。而这些能力和手段,也无非是恩、威、德的合理运用。
晋文公重耳即位后,为了争霸诸侯,不得不与曾经救助过自己的楚国开战,于是在与楚军对垒时,他主动让自己的军队“退避三舍”,既为自己赢得了信守诺言的贤德美名,又避开了楚国的锋芒,激励了本国军队的士气,通过德与威的得体运用,在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中一举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李世民知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李世民不因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属下而大加杀戮,反而请他做谏官,让他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自己行为的得与失。这种恩、德并用的手段,不仅成就了魏征谏臣的美名,更成就了李世民敢于纳谏、从善如流的明主风范。另一位少年天子康熙,先是利用娃娃兵智擒了鳌拜,后又分化瓦解削平了“三藩”,实施“禁海”收服了台湾,先礼后兵剿灭了噶尔丹。
大清入关以后,满汉之间的隔阂一直很深。康熙深深懂得,要收服汉人之心,首先要收服士人之心,于是,在康、雍、乾三世,恩、威并重,胡萝卜大棒满天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