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页)
时,这是他到美国最大的一笔开支。
回到厂里,何大福将在美国学习的体会,写了一篇文章,登在《 金箔报 》上,又召开了干部大会,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的实际情况。他说:由于美国社会制度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发展经历的不同,因而许多问题是不能类比的。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经济既然能高度发达,那么其赖以发展的体制、条件、办法等自有可取之处,美国企业家的奋斗精神是值得我们国内企业家好好学习的。
当然,美国也并非天堂,同样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如由于地广人少环境好,长时间的富裕生活,使许多人产生了玩世不恭的颓废思想,不思进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经济的滑坡。这一点,在美国音乐中也有很明显的表现,除了乡村音乐尚有些清新朴质,城市音乐则充满了渲泄和躁动不安的情绪。我思量,美国人偏重发展高科技,不屑于手工业和普通制造加工业,这也是一个原因。但我们也不能以此否定美国当今的社会精神。
考察过美国之后,何大福又考察过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十四国,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产品、先进的管理,对何大福产生了“脱胎换骨”似的影响。每次考察一个国家,何大福都对伟人###“不要争论姓资姓社了,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的论述有了更深的理解。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参拜理论“殿堂”(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其初衷就是破除旧的传统观念,破除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规章制度,打破旧的条条框框、旧的管理体制,包括旧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使中国走向强大,使中国人民走向富裕。
可是,这个对于中国人民千秋万代都有好处的伟大创举,一起步却呈现出令人沮丧和抑郁的氛围。人们只知道嘴上喊改革,却不知道改革到底为了什么,更不知道改革中和改革后利益关系、政治和经济体制会发生什么变化。许多人虽然口口声声喊改革,也深知“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走向富裕的唯一出路”。可是,长期受另一种教育熏陶的大多数中国人,在理论上一直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何大福也是如此。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理论界在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分歧。围绕着“姓社姓资”,进行了公开的论战。“改革派”一度处于低靡,何大福也处于迷惘之中。他常常思忖:改革开放是我们共产党总结几十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自我醒悟、痛定思痛而决定实施的,为什么许多人却推三阻四、左右摇摆呢?许多更深层次的理论,何大福无法理解。但“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为此感到深深的焦虑。
1991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一些著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聚集北京,举办首届“中国改革开放前途与命运”论坛。论坛邀请了全国许多闻名的改革人士参加,何大福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发言。
论坛上,何大福听到了不少政治经济学家的“高谈阔论”。使他在改革的理论上又有一次升华。会议还将所有发言稿编印成小册子,这个小册子,何大福一直保存着。
何大福在会上发言的题目是《 ###理论‘特’在什么地方 》。为了表达何大福锐意改革的思想脉络,这里不惮繁冗,摘引一部分,以飨读者:
###特色理论,究竟“特”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有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既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搞市场经济。
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理论中特别强调的。###特色理论核心提出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我们决不能放弃、不能动摇这个观念。
既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搞市场经济,###这个特色就体现出来了。搞改革开放,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市场经济,不搞市场经济就谈不上搞改革开放。有些人把这个观念错开来讲,认为搞市场经济就不能要共产党领导,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下也能搞市场经济。所以坚持共产党领导和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矛盾的。市场经济只是经济运作的手段,在不同政治制度下都可以运用。掌握###特色理论的这一特点,我们才能够正确处理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
第二,既要搞市场经济,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中国搞改革开放既要搞市场经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