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吃了大亏,日后村里有啥事也要多照顾照顾。所以林民想了个出来打工的出路,一是多挣点儿钱学点儿技术,以后回了家好重新谋生路;二也是为了躲那些包了葡萄园的村里人,你们不是爱种么?那就种吧!俺人不在家,玉秀又是个只会干活儿说不出一二三的,你们就是出了啥事儿也找不到俺头上,更不用说收完葡萄后往外批发了。
两人放完草毡子回家时,刘文业跟他儿子闺女已经回来了。刘文业是去隔壁村送包装袋,而刘家儿子跟闺女则是去城里玩刚回来,两人见了林民喊了声叔叔,便跑到陈娟跟前显摆进城买的小玩意了。
刘家儿子今年刚上高一,闺女则跟青云一般大小,在上小学五年级。刘文业在寿光有家亲戚,县城风光到底比村里精彩几分,两个孩子放了假不愿总在村里待着,便有事没事儿就往城里跑。刘文业从来不管这个,只要孩子们玩的高兴,要多少钱他这个做爸爸的向来给地很痛快。
林民见刘家大儿子左手中指上戴了个银闪闪的小戒指,右手指甲处又有些发黄,心下嘀咕,这娃才十五六岁大小哟!可又见刘家夫妇俩似乎一点儿都不在意,想着这家人对孩子向来溺爱,也就不多嘴说什么了。不过心里却暗下决心,要是自家儿子日后也这样作腾,他这做爹的非打折他两条腿不可。
林民在外面这一待就是小半年,除了中间回家收了趟花生,种上了麦子外,一直都在刘文业家做小工。寿光这边的大棚可以说是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夏秋两季人手足、比较清闲的时候,林民就跟着刘文业去市里批发市场上倒卖包装袋。
林民这人,自小就有一股狠劲儿,不管是在种地还是做买卖上,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儿,向来都舍得下本钱。譬如这会子跟刘文业出来跑买卖,上了手后林民便打家里拿了两万块钱出钱淘货倒货,小半年下来,就挣了小一万元。
就在刘文业以为林民就要单飞自个儿出来做买卖时,到了秋末新起大棚,林民又收拾了包袱,回刘家继续做小工了。这时候两人也有了些交情,刘文业劝林民,既然有做买卖的本事,干脆在市里做这个得了,何苦非得回家种地下那个苦劳力?
林民却不这么认为,他这半年在外面跑买卖却也看出些门道来,批发市场那边看着来钱快,可风险也大,谁也不保证自己运气一直这么好,能天天赚钱,连刘文业这个干了这么多年的,十次都有三四次往里赔钱,还要在家里留着三个大棚保本,况且是自己呢?还是学好了技术回家种个大棚稳当,不出意外的话,每年也能挣上个四五千,再加上家里那几亩一等地,只要打理得好,家里进项也少不了哪里去。
不得不说林民这个人有时候运气实在是奇好,眼光也颇毒,林民学完技术回家种棚的第二年,寿光那个人人挤破头都想着进去分一杯羹的批发市场,受经济低靡的影响,好多人投在里面的钱最后都血本无归。当然,林民不懂什么叫金融危机,也不懂什么叫市场饱和,更不懂什么叫通货膨胀,那时候他只知道这世上没有天天天上掉馅饼的道理,所以是时候,就赶紧退了出来。而现在的他,则是在安心地打理他那半亩地大小的黄瓜大棚。
林民第一年上棚,并没有直接上双膜棚,而是像刘家那样,只是起了地棚,上了一层塑料布。
冬天里种大棚,要提低温,又要育苗,这些事儿,在满是蔬菜大棚的寿光地界儿,只算是一些小事情。那时候的寿光,甚至有了专门的人家卖培育出来的菜苗子。而林民往大棚上覆的塑料布都是从几百里地外的寿光专门带回来的,更不用说种子、毡子、农药了。
而原来的时候,大家听说林民在外地跟着人家种了两年的黄瓜,心下还多少有些笑话。毕竟这十里八乡的,谁家没有个菜园子?谁家菜园子里不种几垄黄瓜?谁会花那闲钱去集上买黄瓜吃?
这几年大伙儿种果树、种葡萄,生活倒是改善了不少,因为种得多了,果价不免落了下来,虽然没有林民刚种那几年挣钱,可现在又有了苹果套袋,跟果树嫁接新技术,种果树基本上算是村里最挣钱的营生了。
可不管咋说,林民捣鼓这些营生最挣钱这倒是事实,毕竟大伙儿扪心自问,这些年来,村里能挣钱的这些营生里,种果树跟种葡萄都是当年打林民这儿先开始的。
所以,林民要在冬天里种菜这事儿笑话归笑话,可多少还是引起了不少的轰动与注意。
原来,林民这大棚种的,不知怎地连县里的农业局都知道了,还专程派了两个技术员下来指导研究,这让原本就轰动不少的大棚事件又一步升级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