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页)
回“人的欣赏”吧。
总之他是一个不愿意模模糊糊马马虎虎的人,他对问题力求有自己的正确的看法,他不愿意被“瞒”与“骗”,他也不会去“瞒”与“骗”别人,他的炯炯目光追求真情、真理、真实。这是真正的艺术家的眼,愿世界充满的是美,所以不愿意看到假、恶、丑。
贾广慧见我似也喜欢书法,就极愿我的字也写得好,希望我马上成为一个书法家,一幅大字,我请他写,他却偏要我自己写,并且就领我骑车跟他走,好远的路,于是我第一回进了他的画室。他为我糊纸、调墨,三张“四尺宣”糊成一个长幅,让我取笔大胆地写。结果他糊了四回纸,我写了四回,他极赞第四回所写的,连说“成了成了”,我要不相信他也不行,但我还是留下了一句话,说,挂上墙若是不好,你得写来换下它。
一位八十多岁的书法家看了这幅字,说,现在的年轻人胆子就是大。他说得对,我不是书家,却写这样大幅的字,题上我的名,公然地悬之酒肆,不是胆大又是什么呢?我这才相信,胆大没魂的事往往都是背后有人推动着做出来的。莽撞的贾广慧推着我这样的莽撞人做出这等莽撞的事来,是乃不足为怪。
最近我才知道,贾广慧从部队转业至泰州时是“正科级”,数十年过去了,他现在仍是“正科级”,但是,众所周知他是画家,所以,这真是一件不值得介意的事。 txt小说上传分享
2
老子的“仁义”观
“仁”字之意,贯穿一整部中国历史。下这样大的判语,也不用花多大力气,只从老子、孔子就可以知道。老子讨论过仁,孔子在这方面说得更多些;而孔子曾就“礼”这个纲领性的大问题求教于老子,“礼”的“核心精神”当然就是“仁”。孔子的学问是“祖述尧舜”,以至于夏商周的,所以,这就可以说,这个“仁”字,真是其来已久,以至老祖宗早就把玩不已的。
不过,要具体说出“仁”是何时发明出来的,我们立即想到,可以去查甲骨文。据说,有认为甲骨文中无“仁”字的,有认为甲骨文中的“人”字有时就代表了“仁”字的。综此二者,则:甲骨文中确无“仁”字,但行文中已有此义。既然如此,“仁”字之意,至少在商周统治者就使用了,至于更早的年代情况如何,因无其文字,只能推测,可以认为这个意思是早就有的,只要社会是人统治着人、人领导着人的,作为统治者、领导者,面对人际关系,头脑中就一定会产生出这个意思来。
商或周就有“仁”字之意,是从甲骨文得到证明了,那么,按孔子说法,周的一套是从商而来的,商的一套是从夏而来,再加上“祖述尧舜”,我们可以肯定,从人对人的统治、领导上说,我们也可以认为尧舜之时,就有“仁”字之意的存在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仁”字之意,贯穿一整部中国历史。
《说文解字》说,古文“仁”从千心,上面一个“千”字,下面一个“心”字,这比“仁”字左边一个立人,右边一个“二”字,似又有不同。但这“古文”,是否比甲骨文更古?看来并不是的,它不能早于甲骨文,我们还是要认甲骨文说话。再说,千字下面一个心字,固然也表现了想象力,但人字旁边带个二字,就足以代表了千人万人亿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嘛,所以这个“古文”并不发明得更好,因此它被淘汰了,最终选定了“仁”字,“仁”字的发明可能在这个“千心”之后,更科学了些。“仁”者,不是单个人,是二人以上的事情,凡有二人以上的要处理的关系,就不可能单方面考虑,比如,手中只有一块饼,旁边却有两个孩子都饿了,你就只能掰成两半分给他们;如果这两个孩子一个是小奴隶主,一个是小奴隶,这饼怎么分,就会有所不同,这时候这“仁”字该是怎样的实行,可能就另有学问。
《老子》五千言,一字何止值千金万金,其中说到“仁”字的,仅有几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老子》文中无“尧舜”字样,只有“圣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