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页)
纳、印度泰戈尔这样世界级文学大师,能和谐地与美国卓别林、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爱森斯坦这些世界级艺术家愉快交流,在国内也从容和谐与宋庆龄、鲁迅、吴昌硕、齐白石等各界名流相处,就因为他具备相应的深厚文化底蕴,他的艺术深深地扎根其中。
6,新的创立,美的完成
“花衫”,或说是一个行当,或说不必称行当,但从行当角度来说明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则无疑义。“花衫”是梅巧玲与门生余紫云开创,王瑶卿有所发展,而梅兰芳使之发展完成。主要就是突破行当的森严壁垒,吸收花旦、刀马旦的表演,为塑造青衣人物服务。经过半个世纪的锲而不舍,梅兰芳终于形成完全崭新的青衣表演艺术,“梅八出”是光辉成果,《穆桂英挂帅》是晚年的一次综合展示。
梅兰芳对“花衫”发展与完成,有着明显的发展轨迹,有研究认为,是起步于《汾河湾》,成型于《太真外传》,升华于《霸王别姬》,极致于《宇宙锋》。
少年梅兰芳见过老辈名旦陈德霖等人演出《宇宙锋》,“除了几句唱之外,没有什么做工,更说不到表情上去”。梅兰芳在三十岁之后,对这出戏“越唱越有兴趣,可以说是唱上瘾来了”。原因就是他深入人物内心来刻画人物,从而有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在方法上,以青衣为本份,吸收花旦的做工。《宇宙锋》经过梅兰芳几十年的加工琢磨,被称为一出“悲得令人痛不欲生,美得让人发疯”的戏,成为“梅派”艺术的巅峰之作。
第二部份:梅香四海
引言:梅兰芳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加上赴当时英管香港的演出,都获得极为巨大的成功,从顶级的行家到普通民众,无不如痴如醉,这样就使得成熟而达于辉煌的中国戏曲轰动了西方,梅兰芳的名字传遍了世界,人们终于发现:在西方戏剧之外,还有中国戏曲。
1,一赴日本,大获成功
日本文学家龙居濑三发表文章说,“梅兰芳的技术高妙不必谈,就他那面貌之美,倘到日本来出演一次,则日本之美人都成灰土”。此言一出,日本国内沸腾。1919年4月21日,梅兰芳率团赴日。在东京帝国剧场,每当梅兰芳出场,就响起震耳欲聋的掌声。剧场所售票价甚高,仍天天满座。京剧《御碑亭》中孟月华的遭遇,让日本女观众无不落泪。东京演出成功后,梅兰芳赴大阪演出,仍是座无虚席,日本人惊叹:“梅的技艺是天斧神工”。梅兰芳在神户为华侨中华戏校义演三场。梅兰芳在日本演出,据日方统计,约有六千万日本人“为之疯狂”。梅兰芳的扮相、手势、眼神、舞蹈动作,许多人竞相模仿,风靡一时。中国《春柳》杂志写道,中国甲午海战败后,“日本人心中,未尝知有中国文明,每每发为言论,亦多轻侮之词,……今番梅兰芳前去,以演剧而为指导,现身说法,俾使知中国文明于万一。”
梅兰芳在日本时,恰逢“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梅兰芳派人跟剧场交涉,提出5月7日“国耻纪念日”这天停演,剧场因票已售出而苦求,最后以撤去“日支亲善”牌子而达成谅解。这是梅兰芳鲜明爱国立场在关键时刻的第一次显露。
2,再赴日本,家喻户晓
1923年,日本地震,梅兰芳发起义演,将全部收入一万多银元捐给日本红十字会,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友谊。1924年,日本剧场盛邀梅兰芳再度赴日演出。梅兰芳到日本后,对新闻界发表谈话,表达对受地震灾难的日本人民的问候与同情。演出按日本习惯中日双方都有剧目登台,日本报刊盛赞梅兰芳,而对本国演员大加讥讽,使他们受尽委屈。梅兰芳此次在日本演出21场,拍摄戏曲影片三部,录制唱片五张。梅兰芳的名字从此在日本家喻户晓,改变了以日语拼法读中国人名的习惯,而用北京语音正确称读。
3,三赴日本,完成使命
1956年5月,周恩来总理请梅兰芳率中国京剧团访日演出,梅兰芳虽接受任务,心中却不情愿,周总理做他的思想工作,指出过去侵略中国的是日本反动军阀,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都是战争受害者,这次访日演出,为的是沟通情感,促进恢复两国邦交,以利新中国的经济发展。
梅兰芳到达日本后,在东京、福冈、八幡、大阪、奈良、京都、神户、冈山、广岛、爱知、歧阜、名古屋等多处演出,无不受到日本人民热烈欢迎。在福冈,人们成群结伙从三百多里外赶来看戏,在八幡,排队购票的队伍长达一公里。为表达对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的慰问,梅兰芳在日本国际剧场举办两场义演,观众过万,其中二千多人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