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从形到神,又从神到形,形神兼备并能有自己的内涵,而后才算成功。所以我们看周先生的书法,觉得首先好在确实是板桥体。郑板桥的书法作品传世甚丰,印刷品也层出不穷,周先生还要再作板桥体,意义何在呢?我想,意义有两个。一个是传承板桥艺术精神,表达对我国清代这位艺术巨匠的崇敬之情。其实,许多人都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做着这件工作,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得以在新的时代传承下去。另一个意义是,发展板桥艺术精神,这也就是周先生书法的第二个好处。我们看周先生的这幅字,板桥体是无疑了,但光有板桥体还是不能满足我们的欣赏要求的,因为你不是板桥本人,板桥已经做了他所做的,你接着又做了甚么呢?你作为当代书法家,用板桥体写出了甚么呢?我们看到,周先生经过长期努力,确实在板桥体里写进了新的东西,他的板桥体是新鲜的,他把板桥体里的某些艺术要素提升、发挥、激活了出来,也就是“出新”,使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一切尽在这一亮之中,我们要的就是这一亮,于是得到了艺术欣赏的精神享受,分享了书法家的心得和笔得。是哪些艺术要素呢?就是清新,尖挺。可以说,这正是板桥书法艺术里的主要精神内涵,周先生放灵心悟到,放灵眼看到,放灵手捉到,放灵笔写到了,加以总结,趋向凝聚和规范。他与板桥接通了心路,我们通过他的板桥体书法,又从而在新的时代并通过新的创作对板桥书法艺术实现了再欣赏。
以板桥体作书法,当然不是模仿即可,若没有多少年的书法功夫,若不知怪怪的板桥体实乃寓活泼于严谨之中、自有规矩法度,是进不得板桥庭院、登不得板桥堂奥的。有人曾撰文介绍,周先生少年时代即好书法,也是“颜柳启蒙、二王大路”,然后对真草篆隶诸体深涉苦练,多方探索,数十年孜孜不倦,然后才有今日成果。周先生是研究板桥书画艺术的专家,而他的板桥体书法也已引起海内外注目,我们对他表示祝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切成功之路,无不一再证明着这样的道理。
契而不舍,双管齐下
我有幸相识周积寅先生也好几年了,接触的机会很少,加之在他的专业面前,我只是一个小学生,评论他,我没有资格,但在他“七十华诞从艺五十周年”、举办“师生作品展”之际,谈一点我对周先生的总的印象,还是有话可说的。
周先生的具体成就,我不必罗列,归纳起来,他的成就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的教学,一个是他的创作。在教学的方面,周先生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教授,带出多名博士生、硕士生,这些弟子如今都是各相关部门的中青年骨干,而且周先生是“著作等身”的,他编著的美术学方面的书籍之多,品位之高,令人惊讶。说到他的创作,从他六十年代初的人物画、山水画,就可以见出他的杰出才华与深厚功力,后来在花卉、山水方面,做着持之以恒的努力,逸气满纸,近若干年,爱作梅花图,其板桥体的书法,更卓然而成一家。
周先生传承其师俞剑华的教学理念,要求来学“美术史论”的学生不能满足于纸上谈兵,而应做到“能讲,能写,能画”。周先生达到的成就,说明他自己是用一生实践着这样的要求的,弟子们所信服于他者,正在于此。这是一条艰难的无有止尽的攀登之路,周先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给后来者开辟了新的立脚之地,指示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我们看周先生,身材不高,面貌蔼然,从青少年到如今,照片上都是谦和着、微笑着的,见不出有异于常人的坚强意志,或才华天纵的样子。如果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有所言的话,那么,看他中学与大学时的照相,在平和的外表下面,内在有一种“契而不舍”精神的存在,他不属“多血质”的刚强果敢、振臂一呼的人,反而是有一些“粘液质”,不事张扬,不爱占强,一股清秀灵毓之气羞涩而不让地萦回眉宇之间、神气之中,却是挥之不去。这样说来,虽有“相面”和“讲现成话”之弊,但直观上确是如此。我无非想说明,周先生之所以能双管齐下,既在教学与著作上成就斐然,又在书画创作上笔墨超逸,其成功的秘诀何在?一是在“毅力”的方面,一是在“智慧”的方面。
我们来看一看周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在澳门出版社《永不驻足》一书中,他说,“我本是旧社会一个贫苦农家出生的孩子……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天才,却认为天才在于勤奋,勤奋的含义是勤苦、奋斗、不懈地努力。几十年来,……苦字当头,分秒必争地耕耘在艺苑中……。我很自信,决定要干的事,必定是胸有成竹,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总是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