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治安”问题,写成了《治安策》,随时准备为文帝献上这策。
文帝六年(前174),淮南王刘长勾结闽越、匈奴,计划在谷口谋反。阴谋败露后,经三司会审,被判处死刑。文帝不忍心,作为补救措施,给予了幼弟刘长的四个儿子相当优厚的恩遇。贾谊知道此事以后,上书谏阻道:“淮南王谋反,罪该万死。现在朝廷反而给叛乱者‘封妻荫子’,让天下人耻笑,这是养虎为患!”文帝虽未听其言,却记住他说的话。文帝七年(前173),文帝想念贾谊,把他从长沙召回长安。
贾谊回长安后,文帝还是没委贾谊以重任,只是把他派到梁怀王那里当了个太傅。原因还是邓通这小人在使坏。
贾谊关心的是国家政治形势,其他并不计较。他在《治安策》中向文帝敲警钟,要文帝“居安思危”,削弱日益强大的诸侯势力,巩固中央集权。除此外,还对经济、军事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说:“《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
贾谊的文风底气浑厚,气势磅礴,豪迈洒脱,酣畅淋漓,严缜中注入了一股湖湘文化中的强劲之风。在那个时代,贾谊的《论积贮疏》,能够强调重视农业,以民为本,充裕民食,实属敢为人先。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天妒英才,让贾谊早逝。文帝十一年(前169),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常以泪洗面。一年之后,贾谊忧郁伤感而逝,年33岁。
桃源是最柔的风
来自中原的风,最先亲吻的是洞庭西岸的武陵。
行走于沅江两岸,桃花缤纷的姣容,岸柳袅娜的身姿,得益于荆楚泽国风水的滋养。桃自桃花源来,柳称“陶公柳”。
东晋大司马陶侃(259—334),贫民出生,在鄂州(武昌)做太守,率军民筑长江大堤,堤植水柳。建兴元年(313),陶侃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没跨过长江南行半步,也就没有“桃树夹岸”的幻觉与体验。88年过去了,陶侃的曾孙陶渊明(约365—427)一踏上湖南武陵源,就被桃源撞了腰,碰出了别有洞天的火花,那便是桃花源。
关于天:冰火两极有韧性(3)
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陶渊明到湖北荆州,投奔于“形貌镶奇,博通诸艺”的桓玄门下,做起了幕僚。谁也不曾想到桓玄暗藏虎狼之心,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东晋政权。不愿同流的陶氏“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正吃着后悔药。他在“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的叹息中,于隆安五年(401)飘然过江,在湖湘武陵之源,收获了桃花充盈的春天。这年暮冬,他以母丧为借口,辞职回江西老家浔阳柴桑(今九江市)。
元兴三年(404),建军武将军刘裕*桓玄率兵东下时,陶氏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将自己乔装打扮了一番,然后昼伏夜行,冒着极大的风险偷偷钻进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逆者抚争的意愿。高兴之余溢于言表,“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其时陶渊明已是不惑之岁,可到头来才知,刘裕也是个大逆不道的“军阀”。陶氏失望了,不久便与刘裕拜拜了。叔父陶逵介绍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任上第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陶氏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辞官回家,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计,与劳动相随,与老百姓亲近,不亦乐乎。归隐之初,生活还是过得去的。“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陶渊明爱菊,房前屋后遍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他长年泡在酒里,每每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总陪他喝上几杯,而且不等客人酒到家自己便先上了头。陶渊明的晚年,生活困顿,常靠朋友周济。
人虽穷,陶渊明却“心远地自偏”,“猛志固常在”,仍关注着时政,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元熙三年(420)6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第二年,刘裕采使阴招,用毒酒鸠杀了晋恭帝。这事传出,陶渊明内心波澜不已。一介儒士的他,面对严酷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