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2/4 页)
手软!”
卫朔杀气腾腾的话让众人心头一凛,一些刚刚投效辽东的官员纷纷暗自提醒自己,自家主公看起来不是个好惹的主,一定的好好约束好自己,省得将来被辽东树立成反面典型。
经过卫朔与幕僚多日商讨,又听取了各方意见后,最终冯翊郡守府出台了‘以工代赈’政策。鉴于上郡、北地、冯翊三地灾民遍地,为了节省行政成本,卫朔便任命游子远为冯翊郡守统管三地民政。
以工代赈一经推出,便在关注引起巨大震动,比当初辽东军大败匈奴还让人震惊。各方势力无不对辽东大手笔赈灾感到瞠目结舌,不少人口水直流地看着物资、金钱如流水一般花出去,恨不得据为己有。
在这段时间内,为了筹集以工代赈的资本,辽东骑兵四处出击,扫荡盘踞在四周的胡族,通过掠夺胡人物资,来维持郡守府的赈灾运行下去。
郡守府在莫含、卫朔的指点下,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赈灾工程,这些工程基本上以农田水利、道路桥梁为主,而大量灾民青壮通过以工代赈领到了养活家人的薪水和粮食。
为了鼓励灾民参与到以工代赈,郡守府规定灾民通过劳动获得的回报远远超过接受救济的人。凡是到各地干活者,不但保障衣食,还能赚取工钱,可比只领一份口粮划算多了,但凡有点能力的人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以工代赈。
为了加强对朔方北地控制,趁着以工代赈机会,郡守府打算修建一条横贯上郡、冯翊、朔方三地的南北大动脉。这条水泥路宽达六丈,虽不如几百年前的秦直道,但也算是古代少有的工程。
南北大动脉将南起大荔县,沿途经重泉、粟邑、频阳、高奴、肤施、龟兹、大城诸县,往北直抵朔方城,全程八百多公里,计划八年内建成,建成后,将成为辽东控制河套平原的战略要道,战争中被俘的胡族俘虏将全部被发配到该工程做苦力。
除了这条军事意义重大横贯南北的大动脉外,郡守府还将以各郡治所为中心建设次一级的水泥路。(未完待续。)
第288章 谋取陇东
除了道路、桥梁建设外,以工代赈中最重要的便是水利工程。关中历来便是产粮大户,只因汉末以来战乱频频,导致各地水利设施惨遭破坏,趁着此次灾后重建,卫朔决定完善关中水利工程。
按照规划,郡守府将投资百万钱到水利建设上,打算动员数十万人次,决心在数年内建成水利灌溉系统二十余处,使得受益土地面积达六百万亩,可安置灾民四十万人。
郡守府推出的重建计划,不仅发展了农业、牧业、林业、渔业,还发展了工业。
这个计划一旦被成功推行,远朔方刺史部将成为一个较先进的农、牧、工业区,成为推动关中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辽东推出这样一个庞大重建计划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也照顾了方方面面的利益。
当然也不是只有赞美声,这个消息传到各地之后,各地反应不一。
不过,卫朔一点也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在他的强力支持下,郡守府很快就行动起来!
尽管卫朔已将重心转移到了赈济灾民上,可他也没忘记整顿兵马。在北地、上郡、冯翊三郡完成了均田制的地方,近几十万热情高涨的庶民纷纷踊跃参军,以图报答辽东恩情,经过严格的筛选从中选出三万六千人编为十二厢职业士兵,其中八厢步兵、四厢骑兵。
在赈济灾民步入正轨之后,卫朔一边整训新兵,一边与众人商议取陇东的计划。
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也称陇西,陇东即陇山以东的安定郡。
“主公。古语云:‘得陇者胜,弃陇者败!’陇东是长安的后背,得陇才能守秦,得陇才能望蜀!若泾渭好比关陇两条胳膊,陇东就好比关中之首。”
“自秦王伐义渠得其民,将其卒。使其英勇向东,东周也就最后收场了,此可谓周始于陇而终于陇。战国春秋时期,秦人借陇戎而灭周实现一统,陇东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主公欲取陇右、凉州、蜀地,必先得陇东!”
“安定郡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治安定县,领安定、临泾、乌氏、阴密、鹑觚、朝那、都卢七县。郡内望族胡氏尚可,梁氏、皇甫氏等却已没落。因此当地豪族对辽东构不成威胁。”
“胡氏?”
卫朔若有所思,梁氏且不说,胡氏是西北将门世家,胡遵胡奋胡渊祖孙三代出仕魏晋两朝,分别官至卫将军、镇南大将军、车骑将军,乃名重一时的将门世家。然自胡渊死后,胡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