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从这个意义上讲,报纸上的信息都是有用的,即便广告也是如此。而你的大脑,则在搜索中选择你现在需要的有用信息。
所以,“有用”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一则信息,也许昨天还对你有用,但是今天就变得无用了。比如每次高考结束,很多学生在第二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所有的教科书、辅导书和习题册统统卖掉,甚至是烧掉。这些资料和其中的信息刚刚还关系着他的命运,但是现在已经变得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了。同样,还有一些信息,就在不久前还是你懒得看上一眼的,今天就成为了你苦苦寻找的珍宝。前些年中国股市迅猛上涨的时候,很多人开始捧起基金入门书籍,刻苦研读,关于股神巴菲特的传记和相关书籍也迅速火爆。而这些书原本是以前人们懒得去看的。
所以,作为有氧信息的制造者,必须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接受者现在就需要的信息。只要这些信息对他们有用,哪怕它的形式枯燥乏味、内容复杂难懂,也能够吸引他们足够的关注。
与“简单”原则相似,“实用”原则又是一则知易行难的信条。想要让信息变得实用,就必须能够洞悉信息接受者的需要。而洞悉人的需要却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
正所谓“众口难调”,不管你提供的是什么信息,都会有人觉得没有用处。所以我们的春节联欢晚会才会年复一年地成为大家抱怨和批判的靶子。试图去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永远是徒劳无功的奢望,我们只能抓住一部分人的需要。对于有氧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而言,只要让受众中很小一部分比例的人能够注意到我们提供的信息就已经很不错了。想想我们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注意到你提供的信息,你的信息接受者就会有千万人之众!如果你的信息能够传播到全世界,那么这个数字还会更加可观。
问题的关键是,你的信息究竟提供给谁?他们都有什么特征?他们有什么需要?那些你假想中的信息接受者是否会对你提供的信息感兴趣,你的信息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只有认真思考并回答了上述问题,你提供的信息才有可能叩击到你的信息接受者的心灵,并让他们敞开心扉接受它。换句话说,只有弄清了你的听众或者读者们需要什么,并将他们需要的东西提供给他们,你提供的信息在他们眼中才显得有用。而你的听众或者读者才会因为捕捉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感到兴奋,他们的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在你的话或者文字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氧信息。
不过,还有一点是你必须要注意的:“信息本身有用”并不等于“信息的接受一方感觉信息有用”。良药是能治病的,但是人们还是不爱吃,为什么?因为它苦。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对孩子们有帮助吗?有。但为什么很多孩子都非常反感父母的教导。因为其中有些话很难听,孩子不愿意接受。
这些问题其实很好解决。药如果很苦,包一层糖衣就会好一些。话如果生硬,包装一下就会更容易接受。
所以,关于信息实用性的问题,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信息本身是否有用。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让接触这些信息的人感觉它很有用。
美国的瑞奇德·哈里森博士写了一本书,名叫《男人了解的关于女人的一切》。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是完全空白的!整整96页,作者一个字也没有写!也许你会问,会有人去购买一堆白纸装订成的书吗?答案是有,而且是很多。成千上万的读者成批成批地购买此书,送给她们的朋友!哈里森博士仅凭这一本书就赚足了退休的钱!
你认为人们为什么要买这本书?答案是她们感受到了这本书对于她们的价值。这正是哈里森博士的过人之处。如果白纸也能成为畅销书,那么你的思想又为什么不能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畅销品呢?实现这一点并非不可能,关键是你要说明自己提供的信息有什么样的用处,它能为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第三章 无处不在的有氧信息形式(1)
1。日常用语
学习过外语的人都知道,任何一种语言的口头语和书面语,都是有一定分别的。甚至有些语言中的词汇只用在书面语中,而另一部分词专门用在口头语中。相对于书面语而言,日常用语中用到的口头语更灵活、更简单、更实在一些,它天然就具备有氧信息的特点。而书面语就显得更实在、更繁琐、更正式一些。
胡适先生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是把民间的“口头语”与官方的“书面语”相结合的一次运动。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