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部分(第2/4 页)
多碎散的时间轴和故事轴穿插起来的纪录片,没有哪一个故事是从头拍到尾的,线索也很多。所以叙事的节奏张力,其实有很大的文章可以做……”
冯见雄聊着聊着,就把自己的核心诉求,高屋建瓴地和盘托出。
丁理慧学的是编导专业,而影视导演最重要的一项权限,就是最后成片的剪辑。
所以,丁理慧从学校里苦学到的知识,也是有很多关于剪辑的。
冯见雄刚才说的这些,她稍微消化一下就能够听懂。
既然《舌尖》会被拍成一部由旁白解说为线索穿插的纪录片,那么最后必然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旁白文案的线索、起承转合逻辑,多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导演的剪辑节奏。
打个比方吧,比如在某一集里,前面还在描述某广市律师家庭的煲汤亲情、深市富士康打工妹的食堂菜、主管人员的湘南腊鱼腊肉家乡菜。
而文案里下一句来个“然而,这一切都与顾涛没有关系”,立刻就可以把节奏带走,然后把镜头拉到深山里,拍几个电网巡线检修工的工作餐故事。
这就属于典型的“解说带节奏”。
在绝大多数的纪录片里,乃至所有的商业片里,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但是,在“舌尖体”这个以文案为剪辑线索的纪录片里,这种特例偏偏是可以存在的如果文案做的时候,起承转合就带了节奏,说不定陈导最后剪辑的时候,就会顺着文案把每一部分的内容,给按照这个线索的顺序嵌入进去。
当然,最后会被取用的素材,还是那些素材,这点上依然100%是由陈导亲自拍板的,文案工作的人丝毫不能置喙。
文案人员能带的节奏,只是这些素材出现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最后成片里先放哪个后放哪个、是一次性放到底,还是穿插着放?如果穿插,是两次穿插完还是三次穿插完?
丁理慧跟冯见雄细细磋商了很久,总算闹明白冯见雄的意图了:
冯见雄就是想通过她,来给这部片子带节奏。
而如果今天丁理慧没有成为本片的首席配音,并且她本人也学过编导、能够对文案的攒稿有影响力的话。那么,冯见雄本来是准备到片子外景拍完、进入后期制作时,再亲自给陈导塞黑钱,说服陈导带节奏的。
可是,弄明白这一点后,丁理慧又发现一个更加想不通的问题。
“可是,你费尽心机,让我夺取文案线索节奏的主导权,有什么用呢?我开始还以为你是想再往片子里加塞植入式广告,加入你想要的内容。
结果你对于内容并没有额外的要求,只是希望最后由你指导这些素材的排序,这有什么意义呢?”
换句话说,丁理慧想不通冯见雄费尽心机促成这事儿之后,他自己能捞到什么好处。
丁理慧是绝对不相信冯见雄会是一个艺术家、有艺术操守的。
这厮从来都是无利不起早。
“想知道?后面这番话,听过你就当烂在自己耳朵里。我是拿你当自己人,才告诉你的。”冯见雄摘下眼镜,揉了揉自己酸痛的鼻梁,这才郑重地确认道。
“爽快点儿!我还不知道轻重缓急呢?”丁理慧却是难得地爽气了一把,很豪放地示意冯见雄别特么墨迹,“难不成你还指望我和纱纱都做你的女人,你特么才相信我们?有屁就放!”
冯见雄竟然被对方说得微微有些脸红,心中也是暗忖:学传媒的女生,果然说话都是跟无良小编一样唯眼球论……若论口舌之争上的节操值,这些人恐怕是不存在的。
旁边本来听得挺有味的马和纱,也被丁理慧这句炸弹一样的话惊得脸色通红,走也不是留下也不是。
“咳咳……那我就告诉你,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冯见雄酝酿了一个道貌岸然的仪态,一板一眼地说,
“事实上,你应该知道。近年来美食节目并不少,哪怕是央视系的、以权威客观著称的纪录片,也不止这一部。而其他那些先前的作品,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都不是很高。所以,如果是打着‘因为华夏人大多是吃货’这种心态,就觉得拍美食番纪录片就能火,那就大错特错了。”
冯见雄刚慢条斯理地说到这儿,丁理慧就打断了他:“别说这些废话,你这只是在分析你为什么认为这部片子会火、值得投资。但你没说你为什么这么看重剪辑和文案的带节奏,别答非所问啊!”
“你急啥!这道理是一脉相承的,你听我慢慢说完!”冯见雄很不忿被人插嘴,板着脸训斥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