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初步方案”确定的移民安置区为建德、金华、嘉兴三个专区的29个县,移民安置后每人能保持一亩以上的耕地。
“初步方案”规定安置以分散插队,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转入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为辅,并照顾原有职业、生产习惯适当安置的方针。
“初步方案”规定安置方式分散插队178046人,就地后靠16470人,新城镇14139人。
“初步方案”规定安置进度,1957年,6714人;1958年,28246人;1959年,48799人;1960年,121863人。
“初步方案”规定淳安县城迁至排岭;遂安县城迁至汾口;茶园、港口两镇合并迁至建德白沙乡;威坪镇迁至唐村。
从当时的情况看,“初步方案”应当说是一个便于操作,也会受到迁移者和接收者欢迎的方案。如果用好每位移民558元的安置费,执行好“初步方案”,那么新安江水库移民肯定是一项成功的事业,会成为全国的水库移民的典范。
可历史并不是人们安排的结果。
国务院又经历了一年多的协商,从当时的国力出发,在1956年至1957年已经搬走了近两万新安江水库移民之后,国务院下发《关于新安江水电站移民投资指标问题的批复》,“批复”中房屋复建费以每人15平方米计算,造价按每平方米18元计算,每人平均270元;迁移费每人平均按50元计算;土地补偿费50%按三年产量计算,其余50%按两年产量计算,移民土地补偿指标每人应控制在96元,行政管理每人8元,每个移民的投资指标可控制在478元以内。移民人数包括安徽省在内共23万多人,移民总费用由原来的亿元降低为亿元。
应当说,在当时的物价和工资水平,478元的移民安置费不算低。上世纪50年代,稻谷也是七八元一担,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学徒,每月工资也就是20元左右。各级政府如果真正把这笔钱花在每个移民的身上,不闹重迁,新安江水库移民肯定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后遗症。
新安江水库移民工作与新安江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几乎同步推进,几个论证的方案应当说是比较科学的,也是易于操作的,移民的补助费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定的应当是合理的。23万多人的背井离乡,当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这项工作开始就偏离了计划,加之政策的不连续,慢慢乱了全局。新安江水库移民比1956年的全国移民“乱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5.周恩来调配水泥(1)
1956年10月间,在幽静的新安江铜官峡谷间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破声,它宣示我国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自制发电设备的第一个大型水电站,在浙西群山间动工兴建了。
几年后,新安江水电站发出的66万多千瓦的电力,以铜官为中心的300多公里内的长江三角洲都能用上。全国人民尤其是华东的人们,期盼着新安江这颗巨大明珠早日在铜官亮起。
1958年正月初一这天,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陈伟达赶到铜官,祝贺新安江电站拦河大坝提前半年浇捣,面对五千多人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大军,他说:“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我们十五年钢铁和其他主要产品赶超英国,目前工农业开始跃进,需要有大量的电力作动力,全国人民都希望新安江水电站早日发电。”
中国第一座百米高坝电站的兴建,这是中国水电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57年初,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来到杭州刘庄看望毛泽东。二人的对话一下就进入了改变“一穷二白”的主题。
毛泽东说:“去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农业纲要40条,你们浙江有没有问题?”
江华说:“化肥有问题。”
毛泽东说:“你们浙江是农业省,粮食要上去,没有化肥不行,你们打算怎么办?”
江华说:“我们打算在衢州搞一个万吨化肥厂。”
毛泽东习惯地挥起右手说:“你们浙江人办事就是没有气派,新安江水电站上去了,有了电,就办大一点吧。”
江华说:“那就办25000吨的化肥厂。”
毛泽东说:“不叫衢州化肥厂,就叫衢州化工厂,将来还可以扩大。”
年过六旬的江华连连点头,连声说:“是,是。我们就办一个大型化工厂。”
一阵春风,江华那稀疏的头发被吹乱了,他用自己的手指梳着头发。毛泽东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