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1。谁动了我的天下?
《资治通鉴》的开篇非常出人意料。
砸缸天才司马光没有从任何一件我们熟知的大事开笔,反而选择一件非常不起眼“小事”的入手,开始了他记叙1300多年历史的鸿篇伟著。
那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03年。
司马光记载它只用了一句话,14个字,“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它只是很简单地记述了一个事实:周威烈王竟然破天荒地把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和韩虔分封为诸侯国君,把威胁国君地位的大臣提拔到了和国君同等的地位。
司马光对周威烈王的做法很不以为然。
他认为,这是周威烈王的一个大错误。
其实,倒是司马公错怪他了。
对周威烈王而言,只能一句话来给自己辩解,“形势比人强,大哥也没法子啊!”
那么形势是怎样一步步变成周王非要分封晋国那三个大臣不可呢?
咱们继续往下看。
其实,远在分封事件以前,晋国的国君就早已经被架空了。
而晋国实质上的国君,是身据晋国智、韩、赵、魏四大家族之首的“智宣子”。
某一天,智宣子突然意识到,无论自己的地位有多么风光伟岸,他都不可能永远地在世界上活下去。
虽然某些乌龟、王八等向来活得低调又足够幸运的动物能够活上一、两百年,甚至更久。可智宣子跟那些寿星们没血缘关系,继承不了人家的长寿基因。
智宣子认识到了自己也是要死的这个事实,又不愿意自己的基业消散、旁落。于是,他就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
在心里对自己的儿子们逐一衡量之后,他决定选“智瑶”当他的合法继承人。
智瑶,只听名字的话,那是相当的不错。
瑶,美玉。
智瑶,智慧的美玉。
似乎是很好。
可惜,正是这个好名字的“优秀”青年,在接了父亲的班以后,直接导致了智氏灭族的惨祸,并诱发了强烈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三家分晋”。
这个智瑶,可以当之无愧地名列“史上十大败家子”之首。
在智宣子刚提出要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智果并不同意。
智果是智宣子的同族,地位也相当高。
智果听了智宣子的想法后,看着兴冲冲的智宣子,犹豫了一下,还是对智宣子说道,“智瑶这孩子优点是不少:人长得帅,骑射功夫也好。而且,他才艺双全,能写善辩,笔头和脑子都够灵活,够强硬还有毅力。”
智宣子很高兴,“是啊,我也是这么看,不然为什么选他接班。”
智果摇摇头,说出了所有劝谏之士必说的关键转折连词:“但是”
“但是,智瑶有个最大的缺点。”智果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看智宣子的脸。因为不看也知道,这句话说完了之后,智宣子的脸色将必然和剩了三天的猪头肉一样难看。
智果咬咬牙,看了看趴在自己鞋面上那只正在休高温假的金头大苍蝇,接着说道,“智瑶最大的缺点,就是做人非常不厚道。简单地说,他不仁!”
智宣子果然变脸了,表情极不愉快,“你先否定我选择继承人的判断,又说我的儿子不仁。你可是不仅侮辱了我的智商,还侮辱了我的人格。”
事到如此,智果也豁出去了,“智瑶有本事,我也承认。可他本事越大,犯起坏来,危害就越大!
我看,他可真不如“智宵”这孩子好。(唉,好东西人家却不欣赏,所以只能“滞销”。可惜。)您要是真立智瑶当接班人,智氏一族肯定要大祸临头!”
说到最后,智果几乎声泪俱下。
但是,智宣子根本不听。
智果一看此景,知道事情已无法挽回。也就不再多劝了。
离开了智宣子,智果苦思对策,终于想出一个保身的办法。他宣布脱离智氏家族,另立为辅氏,和智宣子他们划清界限。
智果这一脉后来果然因此侥幸逃得一难。这个,咱们暂且搁下不提。
下面接着说那个固执的智宣子,看看他的智商和人格到底应不应该被侮辱。
智宣子死后,智襄子“智伯”就当政了。
智襄子智伯,就是前面所说的智瑶。(智襄子——纸箱子,单听这个称呼就知道他长久不了)。
这个智伯果然不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