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适又赋诗《别离》道——
十几年的相思刚才完结,
没满月的夫妻又匆匆分别。
昨夜灯前絮语,
全不管天上月圆月缺。
今宵别后,
便觉得这窗前明月,
格外清圆,
格外亲切!
你该笑我,
饱尝了作客情怀,
别离滋味,还逃不了这个时节!
(胡适《别离》)
1917年12月16日胡适离京返绩溪。12月30日结婚。新婚不到一个月,1918年1月末梢,他留新妇在上庄家中伴老母,自己连得阴历大年夜也顾不及,只身北上返校。据记载,他是2月3日(阴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凌晨到达北京的,时城门未开,在城外客栈过宿,天明才进城,回到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自己房间。回返北京大学后,立刻授寒假课,准备“中国哲学”、“欧洲文学名著”、“西洋哲学史”等课程讲义;同时加入《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高举他在美国留学时就提出的“文学革命”旗帜,继续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方向,和陈独秀、高一涵、李大钊、沈尹默、刘半农等北大“卯字号”新人物,开始进行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
1918年5月,在婆婆冯氏的充分理解中(她自己则作出了巨大牺牲),江冬秀由她顺路去北京的胞兄江耘圃陪同,赴京和丈夫团聚。他们在钟鼓寺胡同14号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从此,浪迹海内外14年的高唱“德莫克拉西”(民主)、“赛因斯”(科学)的战士胡适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从此,在深山里年复一年地等郎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光圈里得了名分的村姑江冬秀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家庭,真是不可言状的复合体,“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夫人亦随之”,随成为民国七大轶闻之一。从此,这个新组合起来家庭的一个又一个新故事就产生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夫人亦随之(1)
江冬秀于胡适的故事(主角应是江冬秀),是在他俩北京寓所、抗战逃难时江冬秀的上海寓所、绩溪上庄老家、流寓海外的美国纽约公寓,以及这对老伉俪晚年台北南港家里,先后一一展开的。先来说说胡适的北京5处寓所。
——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这是座很普通的四合院,离沙滩北京大学不远。胡适1917年9月,在家乡与母亲团聚后返北京,执教北大,工薪并不高,就租住在这里,当时与同乡高一涵合租。院子不大,进门有门房(供男佣住),中间为居室,两侧为厢房、客室、储藏室用,居室旁为耳房(供女佣住),厨房较小,厕所更狭。胡适在这里住了10个月,结婚后要把妻子接来,感到这里房间远不够用,就另觅他处。
——钟鼓寺14号(解放初称钟鼓寺胡同,后改称钟鼓胡同)。胡适1918年3月租下这座有9间正房总共17个房间的四合院。租之前给上庄母亲写信谈起,“出去寻房屋,寻了两处,一处约有十七间,价钱太贵了……一处有房十间,都还新……明天再去问问看”。租下后给在上庄家中的江冬秀写信,告诉她新址,与江村在京闻人江朝宗公馆仅隔一巷,月租20银元,并付了定金,等待她的到来。钟鼓寺胡同为明清时多位皇宫勤杂人员所住,这里四合院虽然较大,但就层次来说,仍属普通。
——陟山门街6号。在景山大街,原系官僚政客的公馆,胡适向林觉民盘租居住,连室内的沙发等也一并顶了下来。房间宽敞,院子很大,有长廊,厨房里还有机井。
——米粮库4号。1930年6月,胡适由上海(辞去中国公学校长)回京,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后,就搬这里居住。这是一幢小洋楼,房间比陟山门6号更宽大、更多,便于他接待众多朋友。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挚友一度住在这里。该楼设施完善,有车库、锅炉间(供暖)、卫生间、浴室。院中绿树成荫。
——东厂胡同1号。1946年9月,胡适由美返国,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即搬入坐落在王府井大街北头的东厂胡同1号。这座大院落曾是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的住宅,共分四路院,每路院各有四进套院。抗战胜利后,该宅被划作北大文科研究所,胡适住的是黎氏居家院落的中间一座四合院。这座院子也是很大的,东院是个花园,内有亭台。正中是大门,进门后有三进房:头进是客厅、客房;二进为胡适家居所在,还有办公室和书房;三进是胡适藏书房,共有3间,满是书架。西院是厨房、佣人住处和车库。现在胡居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