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宦囊遗银于1897年建造的,之后不久,胡家兄弟分家析产,房屋完好保留,如今也是三个朝代的百年老屋了。
我们穿过一个浅浅的天井,便进入前厅堂。厅堂正中上方,悬有一块沙书“胡适故居”匾额。匾额之下,挂了一轴上海画家叶森槐绘制的中晚年胡适肖像的中堂,胡适戴了眼镜,身穿深色西服,打着领红黑相间的领带。中堂两旁,是著名美术家钱君匋1987年书写的一副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此联原为胡适1933年所撰。此联背后
,有一段他们53年前在沪杭列车上相遇的故事。笔者1995年在浙江奉化溪口宾馆采访钱老先生时,承他告诉:1933年,我从硖石(海宁)上火车到上海去,不意在车上与大名鼎鼎的胡适博士相遇了。我恭恭敬敬地叫他“胡先生”,他也很客气地回答。他丝毫没有大人物的架子,因此我们竟也谈了一阵天,下车时,我叫来“红帽子”提我们的行李。胡适笑笑说:不用了,我在美国读书,下火车都是自己拎箱子的。我听了十分感动,几乎热血滚动全身。道别时我大胆提出求字要求,他答应了,说回北平后寄给你。后来果然寄来了,就是这幅对联。可憾的是“文革”时被造反派毁掉了,现在我补写,挂在“胡适故居”,以慰先生昔日对我后学的扶掖和鼓励。中堂、对联之下是一张布满岁月痕迹的搁几,上置一口指针停在6时30分的自鸣钟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上庄村,踏访胡适故居(2)
(胡适于1962年2月24日下午6时35分逝世)。程法德先生说:,搁几上原来还有一对花瓶、帽筒——花瓶为紫红色土瓷制作;帽筒为直隶总督张之洞所赠,烧制有张氏的题款手迹。搁几之下便是一张八仙桌、一对太师椅,桌上有块大砚台和一锭微墨,都是黄山的特产,应现在展方人员加上去的。家具估计是原物,都非花梨木、红木等高档木料,可见胡家当年的经济状况。左、右板壁,展方悬挂了一些镜框,计有:“胡适传略”、“胡适直系近亲简介表”、“胡适家世源流直系图”、“胡适兄弟子侄简介表”等,特别是一幅手书的胡适诗《希望》(1921),令我趋近,吟读一遍——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我登时联想到台湾“校园歌曲”中的《兰花草》,轻声哼了起来:“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的花过时,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花入暖房,朝朝频不息,夜夜不能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蔟蔟,开得有书香。”后者唱遍了海峡两岸,当代校园青年,可知《兰花草》脱胎于半个世纪前“五四”大白话诗人胡适的《希望》。
带着兰花草历世七十又二年的胡适博士终于飘然而逝,但留在他故居的兰香依旧绕梁。不是么,十扇门窗的木雕兰花(平底浮雕)招人驻足。那是出于同村坊胡开文墨庄杨林樵子先生的刀刃。虽然是展方的布置,倒也补充了“胡适故居”的书香氛围。
前厅左、右两间,当年因分家,分别析给胡适冯氏母子和老二嗣秬(绍之)。现在右间和东西厢房里陈列着海内外胡适研究著作和有关书画条幅;左间,则为1917年12月30日胡适、江冬秀完婚的新房,里面陈列着一架雕花大木床,床头挂着一把铜剑(这是很普通装饰,我家旧时也这样),卧室内还有一张四仙桌、一张三屉桌、一口大衣橱,大概是原物吧,均已油漆斑驳。地面铺地坪,窗户高窄,颇有阴湿感。
穿过第二进天井,我们来到后厅。据程法德先生告诉,这里才是这家主人——胡适四兄弟两姐妹的家长冯太夫人起居落座的地方。当年大梁上悬挂着光绪皇帝追封的“三品恭人”的一道诰命,是一幅盖有朱红御印的黄缎子。由于有黄帝的圣旨在上,一般有官衔的亲友来访,不敢坐上座,只能忝列两旁坐椅上。按绩溪习俗,至亲中女婿为大,程法德父亲程治平则是大房嗣稼的女婿,可谓“资深女婿”了,他来到这间厅堂时倒是可以坐上座,胡适母亲冯太夫人则坐在一旁的坐椅上,手捧水烟筒,陪着与这位孙女婿谈天,而胡适的二嫂及侄辈只能在一边侍立。历史烟云飘过后,这种规矩当然没有了;那道圣旨也不复存在了。现在后厅最显眼的是高高悬挂着的一块红底金字匾额“持节宣威”。这是1941年仲秋,为庆贺时任驻美大使胡适五十华诞,由绩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