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推荐序
一口气将戴志军的《做局》读完,已东方欲晓。
之前,作者告诉我这是本“财经小说”,在我这个新闻学研究者和教育者看来,更像是一部“媒介小说”。
戴志军新闻专业出身,1999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1995年他入校的那年,正是我研究生毕业留校的时候。我当时和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双肩背的书包一背,曾被家长误认为学生。新闻专业的学生向来非常活跃,一些学生经常到我家聊天、聚餐,这些学生中没有戴志军。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让我对这个平时言语不多的同学刮目相看,戴志军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刘少奇新闻思想,当年的评语是“已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就本科生而言已是凤毛麟角。
以后断断续续从不同渠道得到戴志军的片段信息:毕业后的8年间,他曾在《人才市场周刊》、《当代汽车报》、《中国三峡工程报》和知音传媒集团的《商界名家》、《知音》等媒介工作。时间和历练把戴志军打磨成了一名成熟的传媒人。
从我书房往外看,抬眼就是知音集团新办公楼,因距离近,我们之间的走动比原来多了起来,话题总是关乎媒介风云。这次嘱我做序,以为会是他的新闻作品集,从业8年,他已发表近200万字的新闻作品,没想到最后竟是小说!这倒也符合他的性格,讷于言而敏于行,没听到半点声响就做了件大事。《做局》从多层面揭示了新闻业界的内幕,此非多年浸于其间所不能为,7年财经报道的经历更为这本“财经小说”铺垫了厚实的生活积淀。《做局》的根是戴志军多年对生活的“亲切体验”。作者对媒介的运作极其熟悉,有着真切的体悟,对当代新闻媒介的变迁屡有新论,看得出平素深入思考的功力。尤其可贵的是,主人公李向泽身上散发着真正新闻人的精神,虽然最后出现了与人性黑暗面的纠缠和挣扎,但对新闻的执着是彰显无疑的。
《做局》是戴志军心血之作,在写作过程中他常一天工作12个小时,久坐使得腿脚僵直,要用手托着膝关节才能慢慢离座。和前次见面相比,我发现戴志军额前添了一缕华发,这或许就是《做局》在他生命中留下的印记吧!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8年新闻从业经历的一个小结。在我看来,是个完满的小结,是作者精神世界曲折而真实的反映,是这个世纪初期新闻业界浓缩的图景。
刘洁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
2007年10月30日
于武汉东湖畔
▲虹桥▲书吧▲BOOK。▲
第2节:前 言
前 言
毕业数载,当初的毛头小子如今已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一个孩子的父亲。在媒体工作的这几年时间里,变成铅字的文章有200万字左右。这些作品于我而言的价值在于: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我成长历史的一部分,在赚来些许掌声的同时,也给孤寂而骄傲的自己一点珍贵的慰藉。
文字工作做久了,便产生了写书的念头,正如到了育龄期的妇女想做母亲一样,缘于一种原始的冲动。这一想法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好几年,却迟迟没有得到实施。直到有一天,当我在书店里闲逛的时候,发现书架上摆满了八零后新秀们的大作,不免暗生急迫之感,如高龄未育妇女,惟恐错过了生宝宝的年纪,今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于是,我坐在了电脑桌前,开始构思处女作。
既然要写,就得用自己擅长的手法,写自己熟悉的领域。我踏入社会近9年,一直在新闻单位工作,其中在财经媒体工作的时间占了多数,财经与传媒都是我较为熟悉的领域。书稿内容应该既包括财经,也涉及媒体,最好是两者的结合点。本书的读者应该集中在近百万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财经新闻工作者之中,集中在中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因为我写的就是这部分人的生活与生意。如果再拓宽一些,还应该包括高等学府新闻与经济专业的师生,政府、新闻、经济职能部门的官员们。确定这一定位之后,我又开始考虑表现手法的问题。是做成一本纯粹学术性的书呢?还是做成一本通俗的、寓行业内幕于精彩故事之中的大众读物呢?两者都有成功的先例。前者如《报业中国》、《报业风云》,后者如《圈子圈套》、《高位出局》,权衡之后,我还是选择了后者——没办法,谁让这年头讲故事的书比讲道理的书畅销呢?
企业给社会“做局”,媒体给企业“做局”。
究竟有多少人深陷局中却浑然不觉?
究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