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2/4 页)
1950 年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发表后,中国才为形式逻辑“平反”。
然而“平反”并不彻底,跟苏联一样,形式逻辑仍带有“初等逻辑”的帽子,而“高等逻辑”
自然非辩证法或辩证逻辑莫属。否定、贬低形式逻辑不仅阻碍了逻辑科学的发展,而
且造成诡辩盛行的恶果。黑格尔曾十分轻蔑地评论过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设想。马克
思主义产生以后才冒出来的数理逻辑(第一个数理逻辑系统是费雷格于1879 年提出
的),在20 世纪50 年代初被视为帝国主义时代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伪科学。
1961 年代才开始突破苏联50 至60 年代逻辑教材的某些框框,清除了苏联教材
散布的种种常识性错误。
'编辑本段'
四.形式逻辑与其他逻辑间的关系
形式逻辑之外的逻辑
逻辑,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研究逻辑的目的是要在思维的层面上弄清楚得到结
论的原因。从这个研究任务上来看,凡是具有得出结论的作用的思维过程,都是逻辑
过程。据此,人的逻辑应分为三大类,即朴素逻辑、工具逻辑(包括称名逻辑、形式
逻辑、表象逻辑)和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与朴素逻辑
243
相较于朴素逻辑,形式逻辑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部分生活事件,也无法解释不符
合形式逻辑本身的逻辑的来源。具体例子是,这样的语言结构“连……(名词A)我都
不认为……(形容词Z),那么……(名词B)还会是……(形容词Z)吗?”形式逻
辑就是不能解释的。而朴素逻辑则可解释为:大前提“A 比B 更Z”,小前提“A 不是Z”,
结论“B 更不Z”。究其原因,在于形式逻辑不承认表述对比关系的句子可以当作三段
论的命题,因此使得其不能解释朴素逻辑中的“对比”过程。 此外,朴素逻辑中的“虚
设”、“浸染”、“替代”、“赋色”、“逆向解释”、“近解释”以及“类比”等逻辑过程在形式逻
辑看来都是无法理解的,但它们在生活中又是存在的。虚设,例如我们假设有外表全
然均匀的绳子,则这个绳子可用于提取质量无穷大的物体。在这里,若按照形式逻辑
的观点来看,由于前提假设是背离客观事实的,所以这个逻辑过程就是全然没有意义
的。但是正是各种各样虚设的情景在影响着人的行动。物理上的各种极限就是虚设,
比如绝对零度。它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并不因为其不可能达到就否认绝对零度的意
义。
浸染,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想法,尽管大家都知道是有问题的,但是
却总是不能避免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落入这种俗套。比方说,成绩好的学生一定什么都
好——尽管谁都知道这是有问题的,但是评价三好生的时候,有多少班级可以避免这
种俗套呢?若形式逻辑是绝对的,那么这种情况就是不可能出现的。 替代,例如“我
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也觉得好”或是反过来“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对我也会有用”。再有,
则是两种表述的否定形式——无非是建立在“我和别人不可替代”这个前提之上,无非
是替代的反向使用。其实,到底好不好、有用与否,要试了才知道,那么能不能说替
代这种朴素逻辑就没有用呢?不能。因为“替代”起到的是动机的作用,例如当我断定
“我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也觉得好”的时候,我就会用言行来促使别人也去使用那个东
西。而形式逻辑根本不可能承认替代的价值,因为这在形式逻辑看来是属于偷换概念、
东拉西扯的事情。
赋色,例如一个音乐家,一个会画家,一个雕塑家,看到同一个艺术事件,会被
其认知为不同的概念客体,分别是旋律、颜色、空间。这实际上是这三类艺术家在用
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来“涂抹”同一个事件后所得出的结论,他们给客观世界以自己
认定的“色彩”。用形式形式逻辑来分析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赋色过程,但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