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页)
不经心的模样一面说道:“于百姓瞻基倒有一份宽厚之心,只是不知于私,是否也能如此啊?”
朱瞻基听得一愣,却不知如可回话。
皇上似乎要转了话:“朕的几个儿子里头,你二皇叔也颇有朕年轻时的模样!只可惜…”他终是叹了口气,并未说些什么。这一拧眉一叹气间怕是想起来当年靖难之役中,朱高熙为他的拼夺江山时的出生入死,便是坐在龙椅上的皇上也有七情六欲,也不是不会感怀。
话已至此,朱瞻基眼下也瞧得清楚,皇上是不着痕迹,颇用心地将他引入了话局中。
他却不言语。他虽是个孩子,竟也将这争储之下的敌友看得清楚,怕是只有生在帝王家的人天生便赋有这样敏锐洞察力。
他可以沉默不语,但皇上却不能将话草草收尾,他顷刻间又正色道:“瞻基,你需记住朕一句话!”
朱瞻基忙跪了下来:“孙臣谨记皇爷爷教诲!”
皇上半阖了眼瞧着他,意味深长地说道:“二皇子至始至终都是你皇叔!过去是,现在是,便是将来朕百年之后,你依旧要称他一声二皇叔!”
朱瞻基跪着的身子微微一颤,脸上却也平静。他点了头说道:“是!孙臣记住了!”
皇上脸上才露了满意的神色,一手伸向瞻基:“起来吧!”
这支字片语间的剑拔弩张便是我这旁观者也瞧得心惊胆战的。不知皇上是否预见了后事,才要朱瞻基允诺了这样的话。
又听见皇上说道:“听少师说,瞻基的字愈发写得好了,什么时候也给朕瞧瞧?”
朱瞻基忙谦虚地答道:“只是端正而已,不敢入了皇爷爷的眼!”
这祖孙二人相互间又唠了家常,忽然殿外一直候着的刘公公忽然匆匆地走过来。
皇上只瞥了他一眼,一面漫不经心地问道:“什么事?”
刘公公忙弯了腰,双手向前禀告道:“淇国公邱国公请求晋见皇上,正在乾清宫里等候!”
皇上皱了一下眉头,脸上阴晴不定,又像是听了预料之中的事。只见他朝刘公公命道:“摆驾回乾清宫!”
刘公公得了话,忙向外传报:“皇上起驾回宫!”
殿上众人也一齐跪了安,直到皇上出了景阳宫。
朱瞻基站了起来,却久立不动。我瞧得不对,忙上前去唤了一声:“殿下!”
他却不应,再看了他,脸上神色倒也无异常。只是半晌,他似乎才看见了我,却朝我说道:“我不喜欢他!”
廖廖数字,却是没有一点温度,我听得有一丝异样,又看向他,忽然觉得他此刻的神态全无一个孩子的稚气。
纵是朱棣如何宠爱这个皇孙,与皇上的言谈间却也是暗藏机关,便是一句好好的话也要说得这般隐晦,帝王家怕真是少了最简单的脉脉亲情,却是相互间利益权衡下的妥协。
三十四
话说只隔了数日,便是后宫里也传出了消息。蒙古本部(鞑靼)公然与大明朝对抗,更是杀害明朝使者,这一猖狂举止也引起了皇上的注意(和愤怒,那日在乾清殿外听到皇上的怒吼怕也是此事!)为了打压鞑靼的嚣张气焰,皇上封瓦刺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远程提供作战援助,趁势打击鞑靼。但为了彻底铲除后患,皇上还是决定派出十万大军远征。连日内兵部尚书,内阁大臣等人在御书房内与皇上商议谋拟此次战役策略。
又经过几日商议,皇上命淇国公邱福为先锋大将军,率十万大军北上讨伐逆党鞑靼大汗本雅史里。并于七月十日正式出兵,皇上亲自率朝臣将这十万大军送至城外钟陵台处。
这日烈日当头,正是三伏天气,站在眺望台上,却看得阶下十万大军,步兵,骑兵,却是整装待发,金戈铁马,风云涌动。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声景,现在却在眼皮底下,十万大军成排成列地延伸至举目不及处,这种浩浩浩荡荡的气势直迫人心,便是让我这种不谙战事的人也不禁生了几丝异样情愫。
而身后是满朝文武百官,身旁是皇亲国戚,都随了皇上来为这十万大军送行。皇上又命了邱福上前,(我才看清他的模样,已是一名白了双鬓的老将,只是刚硬坚毅的眼神便能令人想象出他驰骋战场时的骁勇)又朝他嘱咐道:“鞑靼人生性狡诈,此次行军作战千万不可轻敌,用兵一定要谨慎,莫轻意中了敌人的圈套!”
邱福点了头:“是!末将一定不负皇上所托,必定率领大军一举铲平鞑靼国!”
皇上听了才点了点头:“那么朕就等着你的好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