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就在踌躇满志的北约准备按部就班完成对科索沃的分区占领之时,俄军一支200人的分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然进入科索沃,抢占了普里什蒂那的机场。
东方西方皆目瞪口呆。这支部队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到底要干什么?谁批准了这次行动?世界舆论大哗。在俄外交部长费力地解释、美国务院发言人故作轻松、资深评论家们来不及用完早餐便纷纷加入对事态的分析之时,这支部队一声不吭,一动不动,像一颗钉子一样钉死在了那里。┇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科索沃战争中一枪未放的俄罗斯,其在巴尔干被动的战略地位顿时改观。
为什么一支200人的部队能够产生这样重大的后果?
第一,在于占有了先机。先机就是主动,就是主导。兵贵神速,其“神速”就体现在抢占先机这一点上。对俄罗斯来说这尤其是一步险棋:如果再不进入科索沃,也许就永远失去了进入的可能。北约空袭了78天却让俄罗斯人首先进入,从西方角度看,无论如何也有被人家摘去了大桃子的感觉。
第二,在于占据了要点。从现代空中机动与空中作战看,一万平方公里的科索沃,最重要的就是普里什蒂那机场这一点。所以北约的“维和指挥部”也选在这里。200名俄罗斯士兵的突然抢占,既点到了科索沃的穴位,也点到了北约的穴位。
第三,它给世界一个明确的信号:俄罗斯仍然有军人在枕戈待旦。科索沃战争使俄军声誉降至最低点。这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现在似乎成了一个泥足巨人。但在全世界面前表现的抢占机场行动,从其不事声张、有条不紊、一气呵成看,如果没有军人对战机的精心把握、对行动的周密策划、对达成既定目标的大胆果敢,纵有政治家的决定和批准,也难保不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俄罗斯军人的素质再次让世人刮目相看。
以上三点,使俄军抢占普里什蒂那机场的行动,成为以果敢的战术行动产生重大战略影响的典型。现实政治确实严酷:战场上不能得到的东西,不要指望在谈判桌上得到。就因如此,俄罗斯在科索沃维和谈判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当然也还要从另一面看。一个1800万平方公里、两亿人口的世界大国,靠200人的大胆军事行动改善战略地位,既是一个奇迹,又是一个悲剧。俄罗斯军人每每在行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军事造诣,但又每每因国家后劲不足,难以为续,成果东流。抢占机场行动仍然如此。在北约开始以每小时200人以上的速度进入科索沃之后,俄罗斯这支200人的部队却得不到有力补充,几天之后不但开始向周围的英军士兵讨水喝,而且“科索沃解放军”竟然宣称要对俄军动手,只是被英军隔离在了封锁线之外才作罢,大有“虎落平原”的景象出现。俄罗斯灵活机动的作战分队和缓慢锈蚀的国家机器,在小小的普里什蒂那机场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这里既看到了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也看到了一个需要大修大补的国家。
所以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还不是通过战术行动达成战略目的的全部。
还是孙子那句老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14 潘多拉盒子与拉登之死(1)
2011年最为轰动的消息笃定是这一条了:拉登死了。
5月1日,巴基斯坦北部山区阿伯塔巴德那场对抗微弱的枪战,以坠毁一架直升飞机为代价带走一具尸体,不但成为本年度最大新闻,而且被说成是21世纪国际政治的一个拐点。
这场刺杀行动的意义果真如此巨大吗?
在国家力量空前强大的时候,以一个人对抗一个国家,已是奇观;更何况还是个体弱多病的人,向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叫板,就像是唐·吉诃德面对风车,就像是蚂蚁面对大象,达成了戏剧化的全部条件。这个超级大国也认真地把他当作势均力敌的对手,在他活着的时候,以500万美元(1998年)、2500万美元(2001年)、5000万美元(2007年)作为连续递增的捉拿悬赏;打死了他,还要动用“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对其进行海葬。美国广播公司报道说,这样做是要“确保其安息之地不会成为一处圣地以及追随者朝拜的场所”。这真是人类有史以来令人惊叹的奇观。这些离奇的做法除了使这个人真正阴魂不散之外,不知还会招引多少计算机游戏和动漫影视制作者,以他作为童话和神话的临摹蓝本。
或许他本身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