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顿,都挑选过我们做的红木家具。”
东张离我老家不远,上海人买红木家具的车辆至今仍常从我家的老宅房前经过。
十多年前我回老家时,这个镇的江镇长曾如数家珍地向我讲述了他的镇由当年社办企业的“一根木”(红木),发展成了“一件衣”,再由“一件衣”发展到“一根针”,后来又由“一根针”发展到“一棵菜”,使得长江边这个东张镇集体经济越来越红火,全镇人民在90年代初就实现了“小康”。
“所谓的一根木,就是靠办红木厂,引发了全镇多达几十家小厂汇成了红木产业群;由于红木生意,使得东张与大上海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于是买红木家具的上海人到东张一看,这里的条件好,农村里手巧能干的姑娘们多,于是就来办服装厂。上海人对市场的感觉好,做什么一般很少失败,所以没几年我们全镇的服装业又起来了。服装业一多,就得有纺织业跟上,于是‘一件衣’又带动了‘一根针’……社队副业上去了,乡亲们的日子好过了,农业生产上的机械化、科技改进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也有钱上规模项目了。这样通过办乡镇企业所获得的集体经济反过来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我们还瞄准上海这个大市场,在农村普及了特色蔬菜的种植,这就是一棵菜。这样一来,每家每户基本上既有人在厂子里工作,又有人在家种特色蔬菜,农工两方面都有丰厚的收入,使得全镇人民的日子节节高。”江镇长现在已在常熟市开发区工作,回忆起那段乡镇企业创业史,他依然心潮澎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5章田埂上点燃的熊熊烽火(5)
“现在你看到的我们东张镇一些公共设施和通向各村的水泥马路及农民们的两层小楼,多数是在乡镇企业大发展时建造的。”江镇长这话也许是对曾经辉煌的苏州乡镇企业所带给苏州社会和农民们最直接和最实惠的种种变化的形象概括。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上世纪*十年代多次亲赴苏州对乡镇企业进行调研,“半壁江山”的概念也是从他嘴里传播出去的。费老这样评价过苏州的乡镇企业:这里的社社队队,因地制宜地办起的小厂,使一些能工巧匠有了用武之地,并且通过集体的力量,使散落在民间的智慧和经济活动形成了强大的集体经济活动,从而对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加快农民发家致富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写到这里,我不能不想到一个人——这人与我年龄差不多,但他却远比我出名早,且其影响力在中国和世界上都很巨大。他就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波司登”的老板高德康。
高德康与苏州的老书记高德正毫无血缘关系,也不沾亲带故,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年龄段出生在不同地方的人。但高德正对高德康的影响很大,因为高德正在沙洲当县委书记及后来到苏州地区当专员时,曾扯着大嗓门到处喊“政策一落实,小布衫全出湿”、“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社队工业不姓资,治穷致富才姓社”一类的口号,对高德康影响极深。
高德康的家,在原来的白茆乡山泾村。白茆乡是苏州腹地常熟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鱼米之乡。闻名遐迩的“白茆山歌”,不仅是我国吴文化的代表,还是日本民歌的鼻祖。高德康家门前的那条白茆塘,是太湖至长江的重要泄洪道和苏南水乡交通要道。“小裁缝”高德康在我当兵那年,也出师自立门户了。但那个时候串门走户的单干并不是他所追求的,所以当听说邻乡邻村的人办社队企业也能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时,高德康心动了。凭借自己过硬的缝纫技术和很好的人缘,他把11位师兄弟拉到一起,组成了山泾村缝纫组,成为本村的第一个村办企业。当时除了11个人外,就是他们从自己家里抬到一起的8台缝纫机了。起初干的活不是来料加工,就是代别人做活,但后来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白茆处在上海通往常熟和无锡的国道旁,交通方便。而上海过去的许多服装生意就是通过这条国道往来于上海和常熟、无锡之间。上海设计——苏锡常一带加工——返销上海市场,过去几十年上海服装市场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跨区域“流水线”。这一过程,使苏州、无锡地区的民间小裁缝获得了手艺和技术上的极大提高,因为上海服装不少是要出口的,质量讲求精益求精。高德康自从带着11位师兄弟独立成厂之后,起初干的就是承接这样的活儿。时间一长,他有些不满足,“给人家干,还不如自己做,自己卖!”都说苏州人头脑灵光,这话一点不假。高德康是属于苏州农民中比较聪明的那一部分,尤其是他的经商意识和生意技艺更是出众。他不愿给别人做嫁衣,所以就自己闯天下,而且非常有品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