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2/4 页)
过的潘云飞,凭借着他对盛泽市场的理解和认识,很快置了26亩地,买了48台纺织机,开始融入丝绸之都的纺织行业之中。仅两年后,他看准盛泽经济的发展势头,联合另一位浙江商人在“东方丝绸市场”旁建了一条“温州街”,专门吸纳来盛泽做生意的温州商人。现在这条“温州街”在盛泽市场独显风采,因为特别能经营的温州人带着他们薄利多销的理念和善于吃苦耐劳的精神,给盛泽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
潘云飞没有因此满足,之后他又根据盛泽市场缺少纺织机械的情况,联合几位浙江老乡投资1�3亿多元兴建了一个55000平方米的“纺织机械市场”。这一市场的建立,不仅使潘云飞本人在丝绸之都的行业中名声大振,更主要的是为健全、完善盛泽丝绸产业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现在盛泽镇本地户籍人口只有十几万人,在此生活和经商的外地人却也有十四五万人,其中光潘云飞家乡的温州人就有五六千人,他们中已经有不少人把户口都迁到了盛泽,成为真正的新一代盛泽人。
盛泽,正是被盛友泉、钱阿玲、潘云飞这样的实干家打造得更加光艳美丽,东方丝绸之都也是这样越来越红火和充满魅力……
第3节金与火,还有木、水、土
吴江是水的天堂,水的文化,水的历史与现实,还有小桥、人家。
吴江的水文章在整个苏州市的区域发展史中占有最典型、最突出的位置。吴江离开了水就没有精彩的特别文章,吴江的一切精彩皆与水关联、皆因水生辉。故而所有到过吴江的人都感觉到,吴江之地乃是苏州之苏州、江南之江南……
我读过一位北京姑娘写的一篇“吴江漫忆”,很有“小桥流水”般的情致意韵。她这样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曲江南小令正是道出了人们对于梦里水乡缠绕数千年的眷恋。她的富庶与平和,笃厚与安详可谓古来有之。
某日,天高云淡,我们走出上海虹桥机场,不足三四十分钟路程,便抵达了吴江境内。迎面一股温和的带着少许凉意的湿气缓缓地在身周晕染开来,轻柔地将你拢在南方特有的水气氤氲中,整个人也便在不经意间变得轻柔细腻起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21章吴江的金木水火土(16)
闲庭信步间去看吴江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如唐人所说皆其神明。
这里的街道与市容,是我所见过的内陆小城中少有的干净整洁,尤为难得的是每个路人的神情都平和安详,远远走来竟似带着笑意。在这个浮噪而倦于奔命的年代,吴江让人舒坦得平添万千浪漫。
一个小店、一个小店地推门而入,每个店家在友善地招呼后,便由你自行欣赏,仿佛你是她家不请自至的客人,既不过分热情也不漏落礼貌。在一家时装店试了几件衣服,打算撤;店家竟然全无愤恨之色,甚至始终保持着亲善微笑,声言“欢迎再来”。这要换在一些大城市,不被白眼才怪,但在吴江不会有这种尴尬。我碰到的都是此温婉友善谦和持礼的江南女子。所以我的“荷包”最终空了,实在无法拒绝她们隐约的期待,尤其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与一句软酥筋骨的吴语……
古人早谓,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虚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归去休——吴江的柔情深意在这静谧的夜里如潮水般淹没了我所有的记忆。
吴江处处皆诗意,这是因为多水、水好的缘故。其实对我这样已经漂泊在外几十年的“苏州老乡”来说,最愿意听的还是那些曾经经历了苏州经济发展各个时期的老干部、老乡亲们的讲述,因为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从他们嘴里讲出来的故事让我常常激动和感动……在吴江,我又一次有这样的收获。
那天在一家茶馆,我见到了几位吴江老领导,还有几个专门从事政策研究的老学者,他们的满腹“吴江经”好听而精彩,其中一位叫吴海彪(市府调研员)的说:吴江的经济是无中心的经济,也就是说看起来并没有一个完整和刻意主导、捧月式的中心产业,但却在这种无中心的产业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比如盛泽的丝绸市场,它是由这个古老的丝绸之都根据自己的传统发展起来的,之后带动了周边数个乡镇、甚至形成吴江第一大纺织产业的形态。再比如以七都镇为龙头的电信电缆产业,当时就因为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有一批人到上海去捡破铜烂铁,后来归类将这些东西卖还给上海人,于是同上海人有了交往。上海人就到他们那个地方去,把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