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4 页)
问:为什么选择一个如此偏远的乡下却又起了一个洋名·郭道辉告诉我:他的一个弟弟前些年在阿根廷办了个公司,阿根廷首都有条很出名的服装街叫圣达菲,于是热衷服装业的郭氏兄弟商量也要搞一个中国的“圣达菲”。可为何又选择了常熟东张这么一个非常偏远的乡下来办厂呢·
“因为常熟这块地方水土好,到处都有心灵手巧的匠人,常熟的裁缝恐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匠人之一了,尤其对服装的细工和感觉也许连世界上最好的服装设计师都很难比,而且人诚实勤劳,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中和选择像东张北新村这样一个地方的缘故。再有一点我想告诉你,常熟离上海才多少路·以后交通改善了,常熟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像上海的后花园,几支烟的功夫啥都搞定了。”这话是十几年前说的,当年我这个常熟人听了还觉得有些“遥远”。才过了几年,郭道辉描绘的诱人前景都实现了。昔日的东张北新小村现在就紧挨着长江第一大桥——苏通长江大桥,不仅不再“偏远”,而且成为交通枢纽之地。从这儿到上海一路都是高速路,花上一个多小时便可抵达上海的人民广场。郭氏“圣达菲”现在早已在上海有了自己的总部,在国内和国外的分部也到处都是,而它的生产基地却仍然放在常熟。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8)
“因为中国服装业的根在常熟,我们离不了这个根。”大老板郭道辉这么对我说。
中国的服装业之根为什么在常熟·这让我既感自豪,又感疑惑。那天我回到自己的老家,身边坐着我年迈的母亲和姐姐妹妹。姐姐的女儿马上要结婚了,姐姐在一旁绣着一块花边,这种情景在我小时候就见惯了,但这一天却让我有意外的收获。
“姐,你现在也算是一年收入几百万元的老板娘了,干吗还要自己动手绣花嘛·”姐家里办的纺织厂,有三四百个工人,姐夫在我面前多次说过他厂里的年产值已达亿元,在当地也算中等水平的小老板了。姐姐平时花钱特大方,可却仍然自己动手绣一个几块钱就可以买回来的桌上装饰品。
“闲着也是闲着,花边是我们常熟人的本事,不能失传呗!”姐很随意地这么回答我。
这时我见母亲凑过去拿起针,熟练地挑起花边线针来,随之我妹也凑了过去……看着我母亲和姐姐妹妹三人的绣花的样子,我内心一阵感动,引出联翩浮想:我的亲人和家乡的妇女们与众多小裁缝们一起汇聚而成的世代传统,不正是常熟服装业代代相传而永远繁荣昌盛的薪火吗·这不就是郭道辉先生所说的“中国服装业”的根吗·
是呵,我猛然省悟!
常熟人的心灵手巧并非天生就有,也是世代形成的。很小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早在100多年前的1904年,在我家乡常熟支塘镇就有了第一家叫“裕泰”的纱厂,但经常看到母亲、奶奶及邻居的女人们都会在休闲的时候聚集在一起绣花边——这种花边都是靠一针一针地勾挑起来的,很好看,布料和颜色都非常讲究。女人们靠一针一针地绣花,可以换得每月几元、十几元的收入,而且不管什么样的女人,只要她们低着头静静地在胸前行针时,都会让人感到她们非常美——那种美是恬静的美,优雅的美和劳动的美。这是我在童年时代的记忆中仅有的几幅乡情美景之一,现在想起来仍然感到很惬意。原因之一是所有我故乡的美女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优秀的绣娘,原因之二是所有难看和不善良的女人肯定也是成不了绣娘的。
人民公社时代的绣娘与著名的常熟花边一样从来就没有被列入“资本主义草”的范围,所以这也是常熟地区的手工业和乡镇企业比其他地方发展得更早、更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小五金、小纺织的出现,一批绣娘被招进了乡镇企业,她们开始由绣娘变成乡镇企业里的“织女”。
“咔嚓嘶——”“咔嚓嘶——”这种声音在七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的苏州一带,几乎在任何一个乡村和城镇旮旯里都能听到,这是苏州乡镇企业最具标志和繁荣阶段的一种特殊乡间音乐,它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覆盖了千百年来独步天下的蛙声和蝉鸣,从而使这里的农耕水乡开始转向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并存的新世界。
常熟无疑在这个阶段比周边的县市走在更前列,尤其是纺织和服装业上所表现出的区域经济特色更显现特殊光芒……
第2节马路地摊垒出的市场模式
正在写作此书时,友人将《苏州农村改革30年》一书送到我手上。我认真一读,了解了一些苏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渊源,书中讲到: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