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3/4 页)
”这是盛泽办市场的一大特色。所谓“买了爆竹让别人放”,就是吴江人和盛泽政府只管把精力放在建设好和完善好市场的设施与配套工程上,至于利益尽可能让客户赚得,甚至宁可让外埠人多赚,从而使得盛泽丝绸市场在纺织之乡的苏南地区迅速崛起并辐射与影响周边县市。
“第一年,市场的交易额为1�2亿元;到了1990年,已经达到10个亿,成为国家农业部评选的全国十大乡镇之首。‘华夏第一乡’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年已花甲的老沈自豪地说,“当年我当经理时,一天接待外地来参观取经的人最多时达17批,开始我自己掏钱请他们吃饭,到后来,哈哈,我请不起了!90年代后,我们吴江一带的农民基本不种田了,农民们忙着开厂织布做生意,田地都给了绍兴人种去了。这跟老人们讲的盛泽旧时一样,明清时我们这儿的人都当了工商户,绍兴人过来种地养蚕。新中国成立时盛泽划成分,结果发现绍兴籍的人特别多。”
盛泽的丝绸产业大发展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此时以盛泽为中心的吴江、嘉兴和湖州及苏州的丝绸业及纺织业飞速发展。1995年,*总书记也来到盛泽视察,他对这里的“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繁荣景象,给予高度赞赏。20余年来,盛泽丝绸产业始终位居全国同行之首。2007年,市场交易总额超达500亿元,“中国第一镇”的威名已不再是神州大地上的传说,她已载入世界经济发展传奇史。
现在你到吴江,主人必定先要带你去盛泽市场看一看。到那里,你想象不到这个在广阔田野上崛起的“丝绸之都”竟然会是中国的一个乡镇驻地。那耸入云霄的五星商贸大厦,那一望无边、热闹喧嚷、两边竖立着万千商户标牌的商街,那万台无梭机齐声轰响的巨型车间……你看后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想看看汉通盛泽人吗·”主人问我。
求之不得。
于是我随吴江同志到了盛泽商贸街的一个叫“汉通”的店面。老板是一位比我年岁稍大些的“大阿姐”,姓钱,名阿玲。极普通的盛泽人,钱阿玲人朴实,生意却做得惊心动魄。
她上来就直言快语地说道:“我人长得难看,可布做得相当好看。”这话惹得我们开心地大笑。其实阿玲姐长得也很秀气,心眼更好。
第21章吴江的金木水火土(13)
阿玲姐介绍说,她21岁进乡镇企业,那是1974年的事,一个只有十个人的水泥制品厂。
“我当仓库发货员。后来镇上办了东方丝绸市场,我进了东方丝绸印染厂,30块钱一个月。领了工资就分给家里六个兄弟姐妹,自己留6块,这6块钱还要给弟妹做衣服。那时家里贫,可我是全大队惟一一个进厂的人,很光荣的事,可以说是乡镇企业让我和我全家摆脱了贫穷。”阿玲姐一边做着生意,一边娓娓向我道来,“后来镇上有了市场,加上原来的厂也转制了,我就自己出来做生意,一直到1998年自己办厂。当时买了15亩地,6万块一亩,共投资2000多万元,一半是过去厂里的同事,一半是下岗工人……”
“厂呢·”我看看并不大的店面,想知道她投资2000多万元的厂子所在。
“我们去看看·!”主人笑着建议。
“好啊,走!”
于是我们坐上她的豪华车,十几分钟后到了盛泽“工业区”的一片非常气派的厂区。
“这就是我的厂。”主人说。
进厂门,抬头见一栋三层大楼,新的。里面刚刚装修完,能照出人影的大理石地面和墙壁,以及一间间宽敞的办公室及会议室,不由令我惊讶地问主人:“阿姐,你夫妇俩用得了这么多的地方吗·”
“用得着。”阿玲姐笑笑说,“我的产品现在跟六七个国家的外商有贸易,‘老外’经常到我这儿来,过去一直让他们住宾馆,以后他们住我这里就行了。”原来如此。
再进她的纺织车间时,我完全被这位盛泽阿姐的家业所折服了:数百台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电子织机正在齐鸣,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她织的丝连肉眼都看不到——细到头发的十分之一!
“我现在做的都是国际市场上的高端产品,平均一天要出两个新品,一年要做500—600多个品种。这个车间的400台无梭织机,24小时不停……”主人说。
“你一年能赚多少钱·”我忍不住问个傻问题。
直率的阿玲姐,毫不犹疑地说:“我公司一年的交易金额大约一个亿……小老板哟!”
“一个亿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