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是苏州给他留的印象极其深刻。党的十二大确定在20世纪末中国要实现翻两番,有不少人对此摇头,认为不大可能,理由是*十年后的中国经济处在全面崩溃状态,要用二十来年时间实现总量翻两番,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太悲观了!”*、陈云、李先念、薄一波等经济老将认为持这种观念的人太悲观了,可当时确实谁也没有把握用二十来年时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对此,作为最实事求是的、四个现代化的掌舵人*内心不能不泛起几分暗暗的担忧:是啊,二十来年时间,实现翻两番,目标是不是高了些·是不是根本就不太可能·正是怀着这样的探求心理,1983年春天,*再也待不住了,他要到中国经济一直最活跃的江浙大地看一看,尤其是要看看苏南的同志怎么看待“翻两番”。
第一站苏州之行,*从苏州人肯定而有力的回答中找到了“翻两番”的自信:经济条件好、基数比一般地方要高出许多的苏州能够实现“翻两番”,那么那些基数比较低的地方“翻两番”应该更不成问题!
*为此非常高兴,不仅在苏州用钓鱼台的茅台酒款待陪同他的苏州和江苏领导同志,而且回到北京后几次在有关中央领导同志面前讲:我对“翻两番”已经有充分信心了。这年6月18日,*在出席北京科技政策讨论会回答几位外籍专家关于“翻两番”的提问时,笑眯眯地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
*当年到苏州论说“翻两番”和他心目中谋划的中国式小康社会蓝图一事,一直让苏州人记忆犹新,并且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激励。在我采访的几任苏州市领导中,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用这样的口吻告诉我:苏州能在今天远远地走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应当感谢当年*在苏州留下的殷切期望。苏州人欣慰地告诉我:到2000年时,全苏州的工农业总产值其实至少翻了四五番。进入21世纪的头八年,他们又再次实现了“翻两番”,200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高达22303�02亿元。
亲爱的小平同志,您听到了吗·这是苏州人向您报告的最近的一份“成绩单”。呵——我看到了:远在天堂的您,正在点头微笑……
。。
第3章“苏”是一对父子之间的生命传承(1)
在为撰写本书而采访的时候,我的妹妹突然给我来电话,说她又要买房子了。
“你不是已经在城里有房子了吗·再说你厂区的住宅小洋楼已经够宽敞、够气派的了!还添房子干吗·”我不解妹妹的动机。
“是给你这个哥哥买的!”妹妹说。
“给我买什么房子·我在北京有住的,还到家乡买房子干什么用·”我不解。
“你不是说以后退休要回家乡来嘛·”
“我——哎,那是何年何月的事!再说,我告老还乡也用不着你当妹妹的操心呀!”
“那不行!你那点工资和稿费添不上一处好房子,我给你买……”妹妹一腔豪气。
我一阵激动。本人有一姐一妹,由于历史的原因,她们没有读多少书,但她们现在各有自己的企业,生意做得不错。尤其是我妹妹,一人支撑着一个效益很不错的企业,走过了几段不平凡的经历,但终究现在比我强许多。姐姐也是这样。我们姐妹兄弟三人,过去我以挣稿费居经济条件第一位,可没过多长时间,我就远远地被她们甩在后面。相比之下,我现在是“困难户”了。我们姐妹兄弟三人感情很深,姐姐与妹妹,她们对我格外地好。只要我开口,她们都可以为在京城当作家的我慷慨解囊。相比之下,我显得很小气——城里人通常有的那种小气。
“我要给你买一套旁边是小桥流水、前后都是花园绿地、左邻右舍还应该是园林湖泊的别墅……”妹妹在电话里这样向我描绘她要送给我的“养老斋”,又言是“江南才子别墅”。
“为什么要这么好啊·”我问。
“因为你是我们苏州人啊!你是我们何家的骄傲,苏州的文人怎么能没有这样的居住条件呀·”妹妹说完,在电话的另一头“咯咯咯”直笑。
那得多少钱呀·我心里在盘算……
“放心,阿哥。一切都由我来操办。我只要你一句话:过几年你是不是要告老还乡回苏州住·”妹妹的这句话显得有些认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