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4/4 页)
,有多少作家能耐得住清贫,特别是面对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在收入上的倒挂,有多少作家能做到心理平衡?
于是,弃文从商,成了作家们一种现实的选择,“下海”逐渐成了最时髦的口号。尽管这种选择充满了悲哀充满了痛苦,尽管“下海”免不了要多喝几口又咸又腥的海水甚至可能喂了鳖鱼,作家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朝着金钱冲去。
不过,他们这样做,都将其原由简单地归于分配不公,却很少从著作权的角度去呼吁保障自身的经济权利。
也有一些作家开始从著作权出发来认识自己的收入状况。他们不是靠弃文经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是靠维护著作权,来争取自己的经济权利。
王朔就是这些作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在他将全部版权委托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并由公司将1992 年以前小说的专有出版权授予华艺出版社后,笔者与他有一次深入交谈。
吴:你对版权很认真,对稿酬很认真,在这方面一定吃过不少苦头吧?
王:精神上牵累很大,经济上损失也很大。有半年了,被这种事缠着,我就没写成多少东西。我出了十来本书,涉及十来家出版社,不经授权擅自加印、拖欠稿酬或克扣稿酬的事儿有不少。有的书被人擅自改编,被胡乱盗印,稿酬更是没有着落。对这些侵权行为,我没有精力逐一追究,外地的更是鞭长莫及。
正名:经济权利(4)
吴:你是否很明确地意识到,这是自己的版权受到了侵害?
王:没有著作权法的时候,往往不从这个角度想。现在国家制定法律来保护我们了,我们不用这个法就对不起国家,就有点蠢了。过去我们习惯于用感情维系,哥们儿,咱不错,开始客客气气,最后涉及到金钱就不是哥们儿了。现在看,最干净的关系是契约关系。著作权法实施前,我们写字儿的把版权片面理解为寻找出版可能,能出书就是一种荣耀,没有考虑明确的授权,也不好意思开口谈稿酬多少。出版社也缺乏版权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