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九十九年之后,两座山最终融为一体。
有一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天上响起惊天动地的雷声,伴随着雷声山上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走出一个叫布洛西的高大男人和一个叫密洛陀的女人。
后来他俩结为夫妻,并生下了三个女儿。多年后,密洛陀老了,头发全白了。一天晚上,她对三个女儿说:“孩子,你们长大了,要自己去谋生了!”第二天早上,大女儿就扛着犁耙到平原去犁地种田,她就是汉族人的祖先;二女儿挑了一担书走出大山,她成为壮族的祖先;三女儿在山里种小米,并在此安居乐业,她就成为瑶族的祖先。
三女儿在山里辛勤地劳动,禾苗长得十分粗壮、籽粒饱满,可是快到收获的时候,庄稼全被野兽、老鼠和鸟雀吃光了。三女儿很伤心,哭着回了家,密洛陀安慰女儿继续干下去,并给她一面铜鼓和一只猫。第二年,三女儿的庄稼长得很好,鸟兽又来偷食,她按照母亲的吩咐,敲响铜鼓吓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光了地里的老鼠。这一年她的粮食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在五月二十九日密洛陀生日的这天,她带着丰盛的礼物回家向妈妈祝福,并庆贺丰收。后来,瑶族人民为了纪念密洛陀,就把她的生日定为“达努节”。
每一年过节之前,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杀猪宰鸭、酿米酒、做糯米粑粑,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过节这一天,瑶族村寨的人们会把甜米酒和糯米粑粑祭献给祖娘,穿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则聚集在广场上,参加那里会举办的歌舞、武术、球赛等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瑶族人的铜鼓舞。它是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每次出场都是两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其中一个男子敲着铜鼓,表演瑶族的传统舞蹈;另一个男伴在一边敲鼓为他伴奏;女的在铜鼓手后面做着扇凉的舞姿。各组表演完之后,人们就向表演最好的鼓手敬酒,赐予“鼓王”的美名。
跳完铜鼓舞后,接着就是点燃冲天炮。人们把做好的冲天炮在广场上摆上几十或上百个,男女老少同时点燃,看谁在同样的时间内点的冲天炮最多。比赛时,周围的观众都屏住呼吸,仔细注视着点炮的人。比赛结束后,人们会立即蜂拥到优胜者的面前,把他抬起来抛向天空。之后,人们还要唱传世的“密洛陀”古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歌颂祖娘的功德。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阿昌族文化(1)
阿昌族是我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多与傣、汉等民族分寨而居。古代汉文史籍曾记载的“峨昌”、“娥昌”、“莪昌”、“阿昌”或“萼昌”等,都是对阿昌族不同时期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因为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阿昌人一般都能讲汉语、傣语。
一、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婚俗的民族特色十分鲜明。每年泼水节时,阿昌族的青年男女都要相互对泼,到了傍晚太阳落山时,小伙子要是看上了哪个姑娘,就会走到姑娘身边要求晚上去她家串门。如果姑娘也看上了他,便会点头同意,小伙子就会邀几个同伴去姑娘家。他们还要一边走一边对歌,此时姑娘也要记住今晚到家来的几个小伙子。
姑娘把小伙子领进村后,就会去找姑娘来陪伴他们,而且要为每一个小伙子都找一个姑娘。找好姑娘后,姑娘们就分头去找鸡,每人都找一只,交给做主人的姑娘,让她去请村寨中最好的厨师,大家一起杀鸡做菜。饭菜做好之后,做主人的姑娘就要招呼小伙子们吃饭。在餐桌上,每人两只碗,其中一碗是米酒,另一只碗里放着鸡头。小伙子入座前,要先数一数鸡头,如果数字不对就不入座。
宴席开始后,小伙子们偷偷把鸡头藏起来,说姑娘的鸡没有杀够。而姑娘就要去找鸡头,如果找出来了就罚小伙子喝一杯酒;如果找不到,小伙子就把鸡头拿出来,罚姑娘喝一杯酒。小伙子们在吃饭过程中,会一起把吃饭的钱凑齐,悄悄藏到一个地方让姑娘们去找。吃完饭后,大家开始对歌,男女进行自由组合,如果两人对歌对出情意来,就会到外面去说悄悄话。
男女恋爱成熟后,小伙子家就请媒人提亲,女方家要是同意了,就举办抬锅盖订婚仪式。女方家拿出几个锅盖,上面放一碗热肉和熟鸡蛋,双方的老人互敬锅盖上的食物,然后再敬媒人。敬送食物时,双方老人会把带皮的鸡蛋夹到媒人嘴里,媒人必须用牙齿和嘴剥皮。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