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2/4 页)
一天他能获得吉米·卡特那样的内在的雅量。
但是这种救赎在他的总统生涯蒙羞之后很长时间才能到来。亨利·亚当斯曾经写到总统领导艺术的真谛:“紧握轮盘,认准航向,寻找停靠港口。”克林顿已经握紧了轮盘,只因他缺乏心灵上的指南,而丧失了明确的方向和港口。
竞选式思维
内心没有航向让他付出了巨大代价,现在他正在艰苦地建立一个航标。他每年的国情咨文讲话都要罗列五六十项新措施,但他自己也不清楚哪些项目真正重要。他不是选择好两三个中心目标然后努力实现它们,而是根据外部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目标。
在财政上实施的谨慎政策,即大幅度削减赤字、节约赢余,是他惟一稳定的政策,由于他勇敢自信地坚持不变,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其他政策都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第一届任期里,他曾经把卫生健康改革提升为中心目标,但当这一提案失败,他就无声无息地埋藏了它。1997年,他又宣布教育改革计划是今后努力的首要目标,但是也如其他很多计划一样流产了。他曾说,医疗和社会保障改革将是他留给下一代的财产,可是,1999年两党就医疗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机会来临时,他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这项改革不符合他在当时的政治需要。无法很好给自己定位的总统很难给他领导的政府定位,他能够制定眼前的议题,却不能放眼未来。
克林顿不是明确而稳定地运转着政府,而是守在那些可以突出他的业绩的亮点上裹足不前。他第一次竞选阿肯色州州长失败后,迪克·莫里斯劝告他,光是去做了还不够,必须时刻关注下一次竞选。就这样,每两年一次的州长竞选造就了他的竞选式工作风格。
克林顿自然而然把这种工作方式带到了白宫,他装备了一个竞选队伍。我不知道还有哪位总统的政府中由中央权力系统以外的顾问在发挥着主要作用。斯坦·格林伯格在曼迪·格伦沃尔德的协助下摹写的回忆录中提到,克林顿当选的头两年里都是制定长期的竞选计划会议,参加者有总统,第一夫人、副总统还有詹姆斯·卡维利和保罗·伯格拉。1994年的选举让这四名顾问失宠下台,迪克·莫里斯接替了他们的位置。实际上,所有这些人,加上从竞选工作队退休的业内人如斯蒂芬波洛斯和伊曼纽尔等都是优秀的政治家,可问题与他们的才能无关,而是总统本人不断地以竞选式工作风格运转政府,这个度是总统无法把握的?
他的这种长期竞选式的工作风格有三把杀手锏:第一把是经常搞民意测验。当今的总统们都青睐这一招。霍尔德曼每次都安排三位民意测验专家,同时又秘密雇用第四位以监视其他人。在克林顿之前没有一位总统像他那样利用民意测验来决定是否应该公开道出真相(莱温斯基事件),是否应该派遣美国地面部队(科索沃)。据《华尔街报》报道,布什在当选的头两年里花费了21万6千美元搞民意测验;克林顿在当选的第一年里就花费了198万6千4百10美元,几乎是布什的10倍。第二把锏是充分依靠在立法战中的作战指挥部。这一方法在竞选中曾发挥奇效,为什么不利用白宫的行政机构呢?最后一招是查尔斯·O·琼斯所说的“由外治内”的领导方法。琼斯发现克林顿执政的头一年半里,平均每个月走上街头10次,大力宣传他的各种计划,活动率是里根遇刺前的二倍。里根的活动只限于华盛顿附近,宣传演说,这样能够同公众和国会双方很好地交流。克林顿在各条大街上游说,想以擦边球制胜。“我们需要公众广泛的支持以给国会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投票改变局面。”斯坦·格林伯格如是说。
这种竞选式的工作方式在有限的情况下也奏效,国会通过了一些议案、克林顿赢得选举,也可退避国会调查员的发难。如果下一任期仍给克林顿的话,他还会使用此方法去领导政府的。也许他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竞选游戏给他的领导造成了多大损害,尤其是同国会的关系。它赶走了总统潜在的盟友,使总统提案的通过更加困难重重。国会山里的共和党人士,虽然好斗却不受他的“以外治内”的策略的任何影响,民主党议员也不买账。
从定义上讲,竞选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游戏,当然含有战争的意味,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有时只有一条路)必须铲除对手。勇士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去赢得胜利,不管是以公平的还是悖理的方式,他的对手只能是敌人,妥协是不齿的字眼。
但是领导政府完全是另一回事,面对问题,两党可以暂时结成伙伴,共同商讨,而不是鹬蚌相争。这本该是个双赢的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