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页)
凭一纸空文岂能防?
忆昔诺曼底,
西西里岛,
冲绳大战,
何须鼓簧。
“固若磐石”,
陡崖峭壁,
首战奏凯震八荒。
英雄赞,
似西湖竞渡,
初试锋芒。
15时许,张爱萍对参谋长王德说:“你在这里指挥,我去一江山岛。”
王德不禁愕然。此时一江山岛上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有的地方还在白刃格斗,怎么能让主帅前往呢?忙对张爱萍说:“要去我们去,您现在不能去!”
“为什么?” 张爱萍问。
“现在去太危险了!” 王德实话实说。
“你们去就不危险了?最大的危险已经被我们的登陆部队承担了。走!”说话间,张爱萍已经跨出指挥所,跃上了炮艇。
海风裹着浓烈的火药味扑面而来。岛上硝烟弥漫,并不时传来阵阵枪声。张爱萍带着参谋袁仲仁从乐清礁攀岩上岛。
战鼓催人,杀声震天。英雄行为是鼓舞人心的旗帜。指挥员的振臂一呼,往往能使胆怯者成为勇士,懦弱者变得坚强。
在一个斜坡上方,张爱萍发现一名战士平卧在血泊中,两只手抱着*器直指前方,前方的地堡呈现出被烈焰焚烧的痕迹。显然,这名战士是在发射*器的刹那间中了敌弹。张爱萍心里一阵痛楚,蹲在战士的身边把他扬起的军帽向下拉了拉,又擦了擦他脸上的尘土,调来副担架将他抬下阵地。
一江山岛上的敌军工事非同一般,坚固、隐蔽、密集,这是在其他战场上未曾见到的,难怪美军顾问炫耀它是美国造的“钢铁堡垒”。
在肃清坑道、洞穴顽抗之敌的战斗中,火焰喷射器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这种兵器虽然结构并不复杂,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和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应用是很多的,尤其在海岛、山地、坑道、洞穴、丛林等处的作战中作用更为明显。据统计,攻占一江山岛的战斗中不包括步兵火器就约使用钢铁600吨,但没有一座地堡、坑道是炮弹、炸弹击毁的。因为地堡、坑道面积很小,空军炸弹很难直接命中,海军及海上炮火,由于晃动性大,也很难直接命中,就是命中了也仅是震动一下。由于地堡一半在地下、坑道大部在到下,震波的扩散不易对人产生多大损伤。因此,火焰喷射器就成为攻克地堡、坑道、洞穴、丛林等的关键兵器。
在攻打一江山岛的战斗中,到处都能见到尸体狼藉,硝烟弥漫。
枪声不时地从各个方向传来。张爱萍若无其事地巡视部队,他要求部队尽快肃清残敌,迅速转入防御,以防敌人的反扑。
在高炮部队,张爱萍发现指战员们正十分吃力地把三七高射炮往山上拉,忙跑步过去靠上炮身推了起来,一直跟着推到了山上。
在203高地,他看望了首先登上一江山岛的主攻团指战员,代表总部和华东军区向他们祝贺胜利,并要求指战员们既要抓紧做好战后工作,加强防御,同时也要注意休息好;尽快把伤员送后方医院治疗。在场的干部战士们无不深受感动。
据当时担任主攻团副团长、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英雄毛张苗回忆:“张爱萍等‘前指’首长亲自登上残敌尚未肃清、零星战斗仍在继续的海岛战场,给全团指战员带来了巨大的鼓舞。那时,部队中快板诗很流行,战士一边挖工事,一边编顺口溜。我记得有首战士诗是这样写的:
再试锋芒(3)
将军来岛上
战士真欢畅
三军插翅飞
一江春潮涨
将军来岛上
美蒋着了慌
且慢‘赔老本’
先还家乡账
蒋介石的老家在浙江省奉化县。敌人逃离大陆后,一直窃据在我浙江沿海的岛屿,抢劫来往商船,残杀渔民,血债累累,所以战士们要他‘先还家乡账’。”
在巡视途中,张爱萍和“前指”的其他指挥员看望了正在后运的伤员。他们仔细地向医务人员询问伤情,称赞战士们打得很好,为人民立了大功!安慰伤员们安心养伤。还特别叮嘱干部一定要处理好烈士们的后事……
夕阳西下,绚丽的晚霞为一江山岛和浩瀚的大海镀上了一层紫金,一只只海鸥在躲过了战火之后,开始伸开翅膀在海面上翱翔。
银色的战鹰在蓝天巡逻,几支长长的俘虏队伍在解放军战士的押解下,走向岸边停泊的舰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