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李渊不得不审慎处理。
下雨,自然是无法改变,可是大雨不停,道路泥泞不堪,行军也成了大问题。
粮草问题,必须要解决,几万人被困在贾胡堡,一天至少要吃掉上万斤粮食,眼看碗里的饭,一天天地变成稀饭和清水,士兵们也开始怨声载道,没饭吃,谁还愿意去打什么鸟仗?都会咬牙切齿地把破碗一摔,骂骂咧咧的,他妈的,饭都没得吃,谁替你卖命啊?况且有人来参军,为的就是混口饭吃。
李渊急需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命部将沈叔安、崔善为等,带着一些老弱的士兵,迅速返回太原,运一个月的粮食来,以防万一,因为这仗,真不知道要打到何年何月。
沈叔安他们领命而去。一连几天,雨仍是哗啦啦地下个不停,李渊的心情,也是坏到了极点。可是,自己是一军统帅,是不能被情绪所左右的,要坚强,一定要坚强!——困难,每个人都会遇到,关键,就看你怎么去面对和克服了。
第三个问题,更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军心涣散,是肯定要打败仗的,军中谣言四起,竟然还有人说,刘武周已经打进晋阳了。那时候,没电视、没报纸、没电话,更不用说去哪里上一下网,要获取信息是很慢的,一有人造谣,就会人心惶惶。
为争取主动,李渊只好又火速派刘文静第三次出使突厥,许诺给突厥更大的好处,拆散他们与刘武周的联盟,要突厥与自己眉来眼去,哪怕“摸摸大腿”也可以。
刘武周这头老虎,天天窥视着太原,谁能担保他,不给你来个乘虚而入,搞个突然袭击?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毕竟咱全家老小,那可都还在晋阳城里呀!谁不会担心自己亲人的安危呢?
是继续西进,还是退守太原?这是个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李渊迅速召集部将开会。会上,大家意见不一,基本上,形成以裴寂和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为代表的两派。
裴寂认为:隋军宋老生、屈突通据守险要,易守难攻,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得定的,李密虽然答应联合,但一向鬼点子多,谁能保证他不打招呼,就给咱们来一下?突厥更是唯利是图、贪利而忘义的小人,刘武周如今又向突厥称臣,他们勾结在一起,情况非常滴不乐观。太原是我们起兵的基地,义军的家属,都在那里,万一有个什么闪失,落入刘武周和突厥之手,那如何是好?必定会军心大乱。因此,形势对我们非常不利,只有火速回师,以救根本,再筹划日后的义举。
裴寂说的句句是实,也没有夸大其词,因此大伙都纷纷投赞成票,李渊不作声,看着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宝贝儿子,会怎么说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嚎啕大哭
两兄弟回答:“刘武周骄傲自满,突厥又不讲信用,他们表面上打哈哈,相互依赖,其实心里面都在互相猜忌,互不信任,如果突厥打太原,那为何会舍近求远,不取近在咫尺的马邑?可见刘武周对突厥,也是很有戒心的,所以他未必与突厥真搞在一起,眉来眼去是假,相互利用是真。如今朝廷已派兵拦截我们,如果临阵退却,撤回太原,必然导致混乱,甚至引起全军哗变。到时候,我们进又不是,退又不是,四处都是强大的敌人,腹背受敌的结果,就是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两兄弟讲得句句在理,分析得头头是道,还不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是害怕被淹死的人,就常常会被水淹死,如果撤回太原,其结果,也就是这个害怕被水淹死的人同样可悲的下场。
李世民更不愧是有胆识的人,又接着补充道:“现在秋粮已熟,小麦、高粱、稻谷和草料到处都是,还怕没粮草,没饭吃?李密虽说是足智多谋,但洛阳还没打下来,又舍不得洛口仓的米,他是顾不得我们了,宋老生为人轻狂浮躁,一战就可以抓住他。我们本来是兴大义,起义兵,奋不顾身地拯救黎民百姓,就应当先入长安,号令天下!现在只是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要班师,还起什么兵,造什么反,像个什么男子汉?恐怕等我们返回晋阳,就都要变成落水狗和人人喊打的贼了,那样还有前途吗?命都没了,还打什么天下?”
两兄弟坚持自己的观点,决不退缩,最后,还向李渊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老爸,等雨停了,若不杀宋老生,把霍邑拿下,儿等愿以死谢罪,决不反悔!”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李渊应该听吧?不料,李老大并不明确表态,只说是好好考虑一下,再做决定。他心里还是担心晋阳有失,怕失了根本,最后居然下令,撤军回太原!撤军的命令一经下达,大家也都忙开了,休整行装,大包小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