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一定要提供物美价廉的原材料。 第四,机制。国有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罢,根本的差距在机制上,就像我们大厦的结构一样,结构不好,装修得再好也没用。一样的道理,我们国企差就差在机制不行,没有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人积极性的调动不光是管理的问题,机制也很重要。过去100%用精神因素来调动,干活时的积极性也不高,而现在是哭着喊着要活干,为什么?涉及自己的利益了。 第五,管理,我认为国企的管理一点都不差,制度规章都很严格。 那么企业单位也好事业单位也好,你有没有竞争力是五大要素的综合,少一个都不行。我们现在给企业做咨询,已经上升到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个层次了。我们每次都讲,每个企业不一样,定位不一样,技术不一样,先机不一样,资源不一样,管理不一样,必须个性化分析,而不是统一模式。这个原理可以应用到每个人,当时我进规划院的时候,大家并不看好我,短短几年时间,都改变了,大家基本都信服我,为什么?因为我从未放弃过学习,“学习是生存第一需要!”国企真的没希望了吗被问到到国企的原因时王涛说:国企是做企业的人一种无法回避的经济体制。我要了解国内各类企业的运营模式,就只有走进去。 经过了自主创业、外企上市的阶段后,我来到了XX…一个典型的国企。转瞬已有一年,这期间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国企会步履维艰。 在这里,我看到从高层到中层,乃至大多数员工,大家都认为每天最大的工作成绩,不是做成功一个项目,不是开发一项优秀的产品,而是维系了一张无比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在这里,我看不到最起码的制度,大家做事只凭着一种模糊的感觉。从每个工作人员身上,我感受最深切的,不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特区速度”,而是“对内推脱,对外含糊”、“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生存哲学。企业如同一盘散沙,你甚至很难在有5个以上工作人员参与的讨论会上达成共识。 更令我吃惊的是,如此庞大臃肿的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管理却非常滞后和薄弱,宛若死水一潭,该出的出不去,需要的进不来。每年通过分配、企业间交流进来的少数新鲜血液,也从进入企业的第一天就被老员工们“培训”出了少年世故。每每看到新来的工程师年纪轻轻就熟练地推诿、扯皮,在工作中勾心斗角,我感到无比痛心。 你问国企真的没希望了吗?不。平心而论,XX作为一个国企,拥有同等规模的民营企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资源…且不说国家给予的雄厚资金支持,仅在人才储备、资源积累方面,这个企业就如同坐在一座金矿之上。只是因为没有现代管理理念,更没有系统化的制度与培训,这种资源所拥有的优势没有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动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变为昏昏欲睡的状态。只要管理上去了,它的面貌一定会大为改观。 首先是建立管理制度,打破原有的部门建制,明确每一个小组的工作目标;从第一领导人开始,要学会授权,真正的授权,明确责权利,强调执行,以目标实施效果为衡量标准,淡化人际关系。 企业领导应该是最大的销售人员和市场人员,而不应该是一个汇报链的最高端。由于利益关系,各个层次都会有利用人性弱点阿谀拍马的机会主义者。如果只是听取单向反馈回来的汇报,久而久之,领导就很容易陶醉于被赞美。所以他应当多接触最下层员工及客户,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的具体效果,这会形成一个企业健康循环的信息链。 还要改变经营理念,改变以往以科技为主导的观念。企业不是研究院,它应该是以市场为主导。仅靠技术是无法使一个企业生存的,虽然仍然要以技术实力为后盾,但一切都必须与市场接轨,调整资源配置。 同等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培训,要使每一个员工都具备“合作”的观念,以工作为共同目标,交流协作,减少内耗,共同追求团队的高效率。 在中国的环境下,团队合作精神并不容易实现。我们的文化取向,一方面崇尚人与人之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另一方面又向往我自横刀立马,出人头地,“宁做鸡头,不做牛后”,缺乏合作意识。怎样打破这种局面,使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干成一件事必须通过团队合作,进而使他们投身于一个团队中,这在中国将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国企老总的心声(6)
在培训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激发员工个人的进取意识。他们在国企环境下的工作生活学习已经被格式化。他们认为环境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热衷于人际关系中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