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打探到微波炉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赵志兴动用了各种手段与关系,遍访知名的微波炉企业。“格兰仕去的次数最多,我们当时也是天不怕地不怕,感觉微波炉没什么了不起的,微波炉这个产业没什么微妙的东西,美的一定可以搞好。那时候去格兰仕都是通过私人关系偷偷摸摸去的,而且我也根本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去接触梁庆德、梁昭贤,因为在当时,美的进入微波炉是一件很隐秘的事情。”
▲虹▲桥▲书▲吧▲。
第44节:绝密行动:“猎寻”小家电(2)
至今,赵志兴仍精心珍存着一张发黄发皱的顺德图书馆阅览证,那是1998年他花50元办的。每到周末,赵志兴都会把自己关在顺德图书馆里,翻阅大量图书报刊,但凡遇到珍贵的资料、关键数据,立刻复印,留存起来。“当年我们掌握的基本信息是,世界范围内,微波炉的消费规模有3 000多万台,国内市场的增长率接近20%。这些数据让我很兴奋。”
赵志兴还拜会了顺德的一家企业——万和,他们当时也在生产微波炉,“本来是想请万和为美的微波炉贴牌,但是不满意,就放弃了。我还去了中山小榄镇一家微波炉生产厂家,那个厂子生产线还在,但是经营很成问题,也被否定掉了。”
这些显然不够,因为赵志兴还没有搞明白微波炉的技术特征。于是,他在市场上买来各种牌子的微波炉,大卸八块、开膛破肚,做解剖、进行性能测试,琢磨微波炉的“门道”与奥妙。
为了攻克微波炉的技术堡垒,赵志兴挖来了两个“年轻人”:周光宗,曾任美的微波炉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6年9月离职,现为奥克斯空调总经理;郑仪军,现为美的环境电器事业部副总经理。“我从20多人里挑选出他们两个,周光宗之前在万宝做小家电,郑仪军之前在岘华做吊扇。当时一切都不确定,微波炉能否上马我心里也没底,也怕耽误人家年轻人,所以只招了他们两个人。我记得周光宗当年的工资是2 000多元,不高也不低,那时候美的对技术人员还是比较关照的。”
1999年5月底,赵志兴执笔起草的两万多字的《经营拓展微波炉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正式呈送美的集团高层。“我写了一个星期,打印出来足足有30多页,报告递上去之后,内心依然忐忑不安。”
赵志兴在《经营拓展微波炉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里这样解读国内微波炉市场的现状与格局:
一是微波炉国内普及率低,国内市场稳步增长。微波炉产品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中国家庭,经历了发展、竞争成长和稳定成熟三个阶段。1997年以前增长非常迅速,年均增长在70%以上,1996年更是高达203%;之后增速开始逐年回落,但平均也在40%左右,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预计2000年我国微波炉产量约1 100万台,比1999年增长30%。1998年,发达国家的普及率已达到70%,而国内的主要城市的拥有量才只有5。4%,销售量逐年以50% 的速度增长。我们判断微波炉产业增长空间广阔,微波炉在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普及率还是相当低:除上海的微波炉家庭普及率超过70%之外,其他城市均未超过50%,在全国范围内,微波炉普及率不及20%。(见图3–1、表3–1)
二是微波炉出口形势好,增长速度快。1998年全国出口324。4万台,同比增长56。7%,全世界的年销量约3 000万台。这些具体数据,为美的展现出一片光明的发展前景。
图3–1?1995~2000年微波炉产量增长率(%)
表3–1?1994~2000年微波炉产量增长情况一览表(单位:万台)
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数量4099。79302。26432。46508501 100
此外,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不少先前进入的中小企业生存艰难,面临停产倒闭的境地。而那些国内或境外有影响力的企业,由于开发力量、制造实力和营销能力都很雄厚,占有了国内市场和出口的绝大部分份额,且品牌知名度高。这给后来者筑起了一座高墙,构成巨大的威胁。
1999年7月9日,美的集团召开评审会,审议微波炉事项。赵志兴也参加了评审会,评审现场争论得很激烈,反对的不少,赞成的也大有人在。鉴于微波炉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空间,电饭煲事业部领导层有开拓新产品的积极性,有勇于与强大竞争对手竞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