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灞桥是离市中心很远的一个区,基本上是郊区),而且还是中专生,我家云峰可是大学生呢,还是本系统的,工资可比她高”
云峰沉默了一会儿,叹口气,说“我没分到市局”他爸他妈都吃了一惊,怔住了。
他妈赶忙说“那分到哪里了?韩森寨的那个分局?那也好,上班近,出厂门就到”
云峰把派遣证拿出来,他爸一把抢过去,看了半天,他妈也凑过来,也看了半天。他爸很疑惑“这是个啥单位?看名字好像还不错,国字头的,你们本系统部里面直属的?”云峰喝酒,抽烟,然后说“我也不知道咋样,去报到了再看吧”。他妈想想说“那我还给汪大姐回话不?你去不去见那个女娃?”他爸又吼“你瞎搅和啥呀!我明天先去大庆路看看。经常过大庆路,好像没见过有个这单位”
1998年的这个夏天,所有这年的大学毕业生都在为奔赴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做着准备,买上班穿的衣服、上户口、租房子,像没头苍蝇一样在即将“梦想开始”的城市里四处乱撞。李云峰同志却无事可干,他的派遣证上写的要8 月底才去单位报道,他又是在本市上的大学,毕业分配也在本市,所以根本不用迁户口。至于上班穿的衣服,老妈已经给他准备好了,找厂门口的裁缝作了2 套西装,总共才200 大元。再找他在康复路卖衣服的老舅要了几件卖剩下的男式衬衣,就这样了。他老爸说的“国营单位,就这样行了,你又不是去凯悦上班!”
相信看过《让青春继续》的各位朋友,对于文中主人公百脑当年报道上班的那一段都觉得比较新奇,毕竟当年通过“分配”方式到国家事业单位参加工作的已经很少了。我们整个创作团队完成《让青春继续》和《最后时刻》的主要意思,是为我们每一个70s 人写下自己的青春传记,我们争取让每一个阅读这个故事的朋友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就像一个网友评论的一样“峥嵘岁月的点点滴滴”。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群体的岁月历程。所以在《最后时刻》的第一季中,我们选择让李云峰做主人公。创作团队的这个安排,是考量了各方面的因素。《让青春继续》的第二季《在那灰暗日子里》,百脑刚参加工作后那2 年的经历对于普通人来说过于传奇,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最后时刻》里面补上这一部分,“大多数”人的这一部分。
在后面的几季中,还有新的主人公出现,甚至也许是大家没有想到的人。请大家相信创作团队的决定都是经过仔细考量的,同时我们也并没有忽视大家的内心想法,我们知道大家想看什么,但是我们也知道我们有义务,甚至必须要写什么。在这里我们只能承诺:百脑在《最后时刻》里面仍然是主人公“之一”,嘿嘿。
好了,回到正文
云峰天天在家里无所事事,晃过来晃过去的最后把他老妈都晃烦了。他妈本来先就给七大姑八大姨放了口风“额娃要到市电X 局上班了,横横”,结果没想到分配的单位不对,他妈也就不太好再托人给云峰介绍对象了。在那种大厂里的宿舍区,家家几乎就没有什么太多秘密可言。左邻右舍都是十几年的邻居,上班又是同事,还有谁家不是知根知底的?
老妈其实一直比较溺爱云峰,只有这一个儿子,刚出生的时候随军在新疆,营养很差,要不是后来回西安上小学后,云峰喜欢上打篮球,可能现在都他妈长得跟豆芽一样。老爸倒是一直对云峰比较严,但是毕竟是军人出身,文化不高,所以除了要求他学习不能差之外,其他也没有怎么管。我记得大三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大傻张俊三个人跟着云峰去他们昆仑厂玩,他老爸在饭桌上和我们推杯换盅,烟一根一根地散,说起厂领导全是日妈捣娘的骂,一句一个“贼”,哈哈
云峰在厂里呆的实在无趣,想打篮球也找不到人,干脆就给大傻打电话叫出来玩。大傻说下午过来找他。
下午一直到5 点过,云峰才收到大傻的电话。跑到厂门口一看,大傻坐在一个刷了“中国电X ”大字的微型车驾驶座上。
云峰有点吃惊“贼你妈你啥时候学会开车的?”
大傻坏笑“没学,上周我妈找了个熟人给我买的本儿”
“那你会开不?”
“勉强会,4 月份我们不是和百脑去长安学过一天吗?”(大傻的一个叔叔在长安县办驾校,我们毕业前跑到那里去学过一天大解放,老子直接开来撞到围墙上,后来很多年都没有碰过车了^_^ )
“我贼那也叫学?那松差点把你叔的墙撞翻!”
大傻瞪他一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