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1922年,布瑞顿·哈登与亨利·鲁斯,两个24岁的耶鲁大学毕业生,经历了短暂的记者生涯之后,决定创办一份“让大多数美国人更了解世界”的杂志,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时代周刊》。尽管是在梦想发育最合适的温床——美国,尽管他们才华横溢,尽管他们目标明确,很多人还是对此嗤之以鼻。当时的美国已经有了那么多的媒体,《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新共和》、《星期六晚邮报》……在之后的一年时间内,他们像低级推销员一样四处推销他们的理想,希望能筹集到创办杂志所需要的10万元启动资金。这其中的挫折可想而知。开始时,这本杂志的全部人员不过11个人,他们是在纽约市郊区的一个印刷厂里进行工作,墙壁肮脏且破旧,办公室仅有一些过期的《纽约时报》与破烂不堪的百科全书。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才能完成工作。
当然,一切都无法阻挡年轻人追求成功的狂热,否则你就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时代周刊》这样一本杂志,我也不会带着兴奋敲打着键盘来讲两位创办者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925年,杂志的发行量升至107000份,总收入达到45万美元。而到了1929年哈登因为风寒而去世时,这两位6年前为了10万美元而痛苦不堪的穷小子,都已经成为了百万富翁。到了1930年代后期,《时代周刊》影响力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已经成为著名作家的海明威就曾因为另一位作家帕多斯比他更早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而愤怒不已。
1953年,鲁斯在《时代周刊》创刊30周年时回忆道:“有一个晚上,哈登和我正越过大营地走回宿舍,我们每一步都陷入沙中,却谈得很起劲……就在那一次的交谈中,我们开始谈到《时代周刊》……就在那一个夜晚,两个孩子决定合作,建立一个组织,把他们的生活中心、工作和任务结合起来……”当年那两位一文不名的24岁年轻人在一间墙壁破旧的印刷厂房内创办《时代周刊》的时候,拥有的仅仅是这些自信:成功,他们坚信不疑。
成功的行为则往往是这样的:你有激情,你愿意投入,你坚信自己,工作本身就给你积极的反馈。在彼此作用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浮动和推动的力量,你接受着它,享受着它,驾驭着它,引导着它,燃烧着它。
成功最需要的是强烈的欲望,成功者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后者只是希望自己成功。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万个发动机,而只有成功欲望强烈的人才会把所有发动机全部启动。
曾有一个年轻人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苏格拉底带着年轻人来到河边,让年轻人陪他一起向河里走。当河水没到他们的脖子时,苏格拉底趁年轻人没注意,一下子把他按到水中。年轻人拼命挣扎,但苏格拉底很强壮,一直把小伙子按在水里,直到他奄奄一息时,苏格拉底才把他的头拉出水面。这个年轻人出水之后赶紧吸了几口气。苏格拉底问:“在水里的时候,你最需要什么?”小伙子回答:“空气。”苏格拉底说:“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当你渴望成功的欲望就像你需要空气的愿望那样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成功。”
。 想看书来
成功,你有多相信它(2)
只要你心中有一股必胜的信念,你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而你必胜的气势也会让对手先在心里惧怕三分。正如信奉“超人哲学”的尼采所说:“一个有强烈决心的人将无所不能。”你若是想在人生中有一番成就,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把信念强化到强烈的地步,因为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会促使你拿出行动,扫除一切横在前面的障碍。
那么,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成功,我有多相信它?
让胜利成为一种习惯(1)
很多人老爱拿“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说事,其实这是一块挡箭牌而已。很多人会拿爱迪生、居里夫人这些科学家来举例,因为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终获得了成功。其实,这些科学家最后的成功不是由于他们几百次的失败导致的,而是由于他们的坚持和最后采用了正确方法,如果他们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再经历几百次的失败也同样不会成功,如果他一开始就采用了正确方法,不经历失败也同样能够成功。在失败的量与成功的质的关系中,不存在量变引起质变的可能性。成功之母不是失败,而是正确的方法和方向。可是有些人失败了,以“失败是成功之母”自我安慰,到头来还是失败。甚至有些人还以失败为荣。你失败了,总结了经验、教训,不再发生这样的错事,接下来才有可能成功。失败确实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